第186章 定難軍(第1/2 頁)
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大地,時間來到了開寶十五年,遼乾亨四年(公元982年)。
去年後半年宋遼雙方除了邊境的日常小摩擦外沒有一次中、大級規模的軍團戰役。
遼人不南下是因為耶律賢的病情越發嚴重,從十月份開始躺在床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遼廷實在無心於戰事。
遼人不打,倒也算符合趙景的心意,除了可以讓全國兵馬休整以備大戰外,他的注意力也正集中在西北地方。
979年,是宋軍攻破太原城,徹底結束十國割據的一年。同時,党項人第八代首領、夏州知事、定難軍節度使李繼筠,剛即位一年就死了,之後由其近十七歲的弟弟李繼捧繼位,是為留後。
然而因為匆匆繼位的李繼捧過於年輕,實在沒有能夠服眾的功勳和魄力,導致党項族陷入內亂。
一小部分人願意聽從李繼筠的遺命輔佐李繼捧,但更多數人則展現出了五代特色,不願聽一個毛頭小子的差遣,其中風頭最盛的就是他叔李克文。
早在去年五月份李克文就有派使者進京面聖,說李繼捧年少,無法服眾,希望能任派他為節度使,掌管五州地方。
定南五州,唐朝以來就是漢人的傳統地盤,之所以流轉給了党項人,其一,是當初武則天為安置党項人所劃出的居住地方;其二是唐末黃巢起義,党項人自己趁機下克上奪走了執政權,使五州徹底定性為党項地盤。
党項李氏知道自己勢力小,懂得明哲保身,因此不論中原政權怎麼走馬觀花,其領袖都奉表祝賀,反正誰當大哥不是大哥?
陳橋兵變不久,趙大就收到了節度使李光睿的賀表,祝賀他登基,並且再次擺正了自己作為小弟的身份。
這可不是社交辭令,定難軍雖然是獨立的軍事力量,但朝廷有詔,他是真願意聽宣聽調的,宋軍攻打北漢時就有一支党項軍前去參戰的。
對大宋而言,這小弟能處,有事他真上!
所以從後梁到後周,五代小朝廷基本很少去動收整定難軍的念頭,既是本身實力有限,也是人家乖巧懂事,沒必要把如此忠心的小弟趕盡殺絕。
然而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眼下局勢變了,宋朝把北漢滅了,安南也收回來了,剩下的故土就剩燕雲和河西,作為具有理想信念的有志之士,趙景豈能放過視他不見?
只不過去年兩線作戰,趙景實在騰不出手來收拾定難軍,如今終於有時間了,可以思考五州的問題了。
他當然希望可以趁機換人,把定難軍高層都換成自己人。
只是那邊在住的全都是當党項人,讓漢人過去管理估計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
退一步說,李繼遷這廝不就是趁著這個時候與宋廷“分道揚鑣”的嗎?
以宋朝的體量,趙景完全可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抹殺他。
但前腳下手,後腳必定引發當地人的恐慌,如果讓他們覺得宋廷要對党項展開屠殺進而自立的話可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為了不過分刺激到當地人,趙景在和宰相等大臣商議後決定暫時保持讓党項人主權,但要委派漢人去做定難軍節度副使、轄下夏州、綏州、銀州三地轉運使,儘可能在不觸及党項逆鱗的情況下分權,為日後替權打打基礎。
至於節度使人選,那必須是李繼捧。
一來李克文年紀大,選擇他不好控制。二來李繼捧現在正遭受巨大的壓力,只要自己這個大哥一道聖旨過去奠定他的地位,這小子還不得激動的抱著大腿喊爸爸?
於是乎,使者米信從汴梁出發,直到正月二十二日抵達夏州。
抵達之時,因為李繼捧外出而不得見之,米信只能一邊派人去傳喚他歸來,一邊等待。
只是這一等,卻把李克文給引來了,他希望能比李繼捧更早聽到朝廷的安排。
作為使者,米信是不願意講的,可沒想到李克文他是有備而來。
看著眼前這一箱子錢,米信的眼睛合不上了,嘴巴也不嚴謹了,屏退旁人後與李克文低聲透露出朝廷的安排。
李克文聽罷又急又氣,好嘛,李繼捧這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屁孩能繼續領五州,而自己就得因為勞苦功高入京為官享福?
做京官,對其他人來說是天大的恩賜,但李克文千分萬分的不想要。
因為入京就代表著他再不可能有單獨統兵權了。
“沒有能改變的可能嗎?”
“這可是陛下的聖旨,你想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