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周襄王避亂於鄭(第3/5 頁)
觸。原伯貫逃到原城去了。這段先放一邊不說。
再說周襄王逃出王城,雖然往鄭國去,心裡不知道鄭國的態度好壞。走到泛地,這裡竹子多但沒有公館,又叫竹川。襄王問當地人,知道進入鄭國地界了,就下令停車,借住在農民封氏的草堂裡。
封氏問:“您官居何職?”
襄王說:“我是周天子。因為國家有難,逃到這裡。”
封氏大驚,磕頭謝罪說:“我家二郎,昨天夜裡夢見紅日照在草堂,果然有貴人來了。” 馬上叫二郎殺雞做飯。
襄王問:“二郎是誰?”
回答說:“是我後母的弟弟。和我住在這裡,一起做飯耕地,奉養後母。”
襄王嘆氣說:“你們農家兄弟,這麼和睦;我貴為天子,反而被母弟害了。我比這農民差多了。” 說著就傷心地流下眼淚。
大夫左鄢父進言說:“周公那麼偉大,還有骨肉變故呢。大王不必傷心,趕緊向諸侯告難,估計諸侯不會坐視不管。”
襄王就親自寫書信,派人分別告訴齊、宋、陳、鄭、衛各國。大致說:“我不賢德,得罪了母親寵愛的弟弟太叔帶,逃到鄭國的泛地。特此告知。”
簡師父奏說:“現在諸侯中有志稱霸的,只有秦和晉。秦國有蹇叔、百里奚、公孫枝等賢臣治理,晉國有趙衰、狐偃、胥臣等賢臣治理,肯定能勸他們的國君以勤王的大義,其他國家就指望不上了。” 襄王就命簡師父去告訴晉國,讓左鄢父去告訴秦國。
且說鄭文公聽說襄王在泛地,笑著說:“天子今天才知道翟國不如鄭國啊。” 當天就派工匠去泛地建造房屋,親自去問候,檢視器具,一切供應,不敢簡陋。襄王見到鄭文公,很有點不好意思。魯、宋等國,也派使者問候,各有饋贈,只有衛文公沒來。
魯大夫臧孫辰,字文仲,聽說後,嘆氣說:“衛侯要死了。諸侯有王,就像樹有根,水有源。樹沒根肯定枯,水沒源肯定幹,他不死還等什麼?” 這時是襄王十八年的冬十月。
到第二年春天,衛文公死了,世子鄭繼位,就是衛成公,果然應驗了臧文仲的話。這是後話。
再說簡師父奉命去晉國。
晉文公問狐偃,狐偃回答說:“以前齊桓公能聯合諸侯,就是因為尊王。況且晉國多次換國君,百姓都習慣了,不知道君臣大義。您何不接納大王然後討伐太叔的罪過,讓百姓知道您的權威不可侵犯呢?繼承文侯輔佐周朝的功勳,發揚武公開創晉國的事業,都在這裡了。要是晉國不接納,秦國肯定會接納,那霸業就歸秦國了。”
晉文公讓太史郭偃占卜。郭偃說:“大吉。這是黃帝在阪泉作戰的兆頭。”
晉文公說:“我怎麼敢當啊?”
郭偃回答說:“周朝雖然衰落,天命還沒改。現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肯定能戰勝叔帶。”
晉文公說:“再給我佔一卦。”
得到《乾》下《離》上,是《大有》卦,第三爻動,變為《兌》下《離》上《睽》卦。郭偃判斷說:“《大有》的九三爻說:‘公用享於天子’。戰勝了讓王享受,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乾》是天,《離》是日,日在天上,是光明的象徵。《乾》變而《兌》,《兌》是《澤》,《澤》在下面,來對應《離》日的照耀,這是天子的恩光照臨晉國。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晉文公很高興,就大規模檢閱軍隊,分左右兩軍,讓趙衰率領左軍,魏犨輔佐,郤溱率領右軍,顛頡輔佐,晉文公帶領狐偃、欒枝等,左右策應。
出發的時候,河東守臣報告說:“秦伯親自率領大軍勤王,已經在黃河邊了,不久就要渡河。”
狐偃進言說:“秦公志在勤王,之所以在河邊駐軍,是因為東邊的路不通,像草中的戎族,麗土的狄族,都是車馬必經之路,秦國向來和他們沒來往,怕他們不順從,所以猶豫不進。您要是給二夷送點禮,告訴他們借道勤王的意思,二夷肯定會聽,再派人感謝秦君,說晉軍已經出發,秦國肯定會退兵。”
晉文公覺得他說得對,一面讓狐偃的兒子狐射姑,帶著金帛等禮物,去賄賂戎、狄,一面派胥臣去黃河邊向秦國辭謝,胥臣拜見穆公,傳達晉侯的命令說:“天子蒙難在外,您的憂慮,就是我家國君的憂慮,我家國君已經在國內召集軍隊,代替您的辛勞,已經有計劃了,不敢麻煩大軍長途跋涉。”
穆公說:“我怕晉君新立,軍隊還沒集合,所以趕到這裡,來抵禦天子的災難,既然晉君能擔當大義,我就靜聽好訊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