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楊諒之敗(1)(第1/1 頁)
三十八、楊諒之敗(1)
楊素的情況大致介紹完了,我們再回到他和楊諒的對陣上。
很顯然,他們不是同一級別的選手。
楊諒所任命的介州刺史梁修羅駐守在介休,這傢伙是個膽小鬼,聽說楊素來了,非常害怕,於是棄城而逃。
楊素繼續前進,到達清源,離幷州還有三十里。楊諒率領部將王世宗、趙子開、蕭摩訶等將近十萬人馬,前來迎戰。楊素親率五千騎兵,襲擊蒲州,王頒猝不及防,很快戰敗。
兵貴神速,楊素來不及休整,又率四萬步騎攻打太原。楊諒命令趙子開防守高壁。趙子開接到命令,就把他的十餘萬兵馬,分出一部分,佔領了所有的道路,其餘的盤踞在高壁,擺開五十里的戰陣。
他想依據有利地形和楊素死磕,但楊素不傻,他不會按照趙子開的路數出牌。
楊素命令部將帶兵正面對敵,目的在於吸引和牽制趙子開;自己則率領一支隊伍潛入霍山,沿著懸崖深谷前進,直搗叛軍老巢。守營叛軍措手不及,根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就丟盔棄甲,四散奔逃,被殺死殺傷的有一萬餘人。
正面牽制,背後偷襲。這套戰法,楊素玩得輕車熟路。
趙子開被打得稀里嘩啦,狼狽逃竄。這時候的楊諒手裡沒有牌了,只好親自出馬,在蒿澤列陣,抗拒楊素。也該著楊諒倒黴,老天下起了大雨。由於作戰不利,士氣不振,楊諒就想撤軍而去。王頒勸他說:“其實我們的困難和楊素是一樣的,關鍵是要咬緊牙關堅持,才有取勝的可能。楊素孤軍深入,如今也是人困馬乏,大王如果能親率精銳士卒出擊,一定能夠得勝。現在看到敵人就想著撤退,示人以怯,阻戰士之心。這就是長他人的志氣,滅自己威風,希望大王無論如何也不要撤回去啊!”
王頒的分析頗有見地,但楊諒不從,執意退守清源。楊素趁機猛攻,楊諒只好硬著頭皮兵與官軍大戰,一下子就死了一萬八千多人。楊諒帶著殘兵敗將,退保幷州。楊素乘勝追擊,不給楊諒任何喘息的機會,很快包圍了幷州,把幷州圍了個水洩不通。楊諒裡無糧草,外無救兵,苦守數日後,就支撐不住了,無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
楊諒的失敗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個分析。
首先,他造反的原因並不是為了天下蒼生,而是為了自保。他害怕像大哥一樣遭到楊廣的毒害,當然後來也摻雜了取而代之的個人野心。這個我們前面已經交待了,但他打的“清君側”旗號不是那麼令人信服,因而就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其實他完全可以在楊廣“弒君矯詔”一事上做點文章,讓天下人都知道楊廣是個“非法之君”,自己是“替父報仇,再造社稷”,也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楊諒是以地方反叛中央,而且沒有得到大家的支援,勢單力薄。而此時的楊廣已經是法律上也是事實上的皇帝,又有楊素這樣的實力派的支援。雙方的力量過於懸殊,楊諒自然迴天無力。
第三,楊諒身邊並沒有聚攏眾多的人才。雖然有王頒、蕭摩訶等人出謀劃策,但比起楊廣一方來簡直不能同日而語,單單一個楊素就足以把他們給擺平了。
最後,就是楊諒個人性格方面的缺陷。我們前面說了,楊諒是被文帝寵壞的孩子。他雖然任性恣意,但做事猶豫,缺乏長遠眼光。許多好的建議他不能聽取,對於制定好的軍事計劃又不能堅決地貫徹和執行。朝三暮四,瞻前顧後,沒有幹大事膽識和氣魄。
所以他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讀♂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