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三徵高麗(第1/2 頁)
四十四、三徵高麗
六一四年,楊廣決定再徵高麗。
俗話說,“事不過三”,“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楊廣已經在同一個地方栽倒兩回了,他相信第三回他一定不會再輸了。
二月初三,楊廣下詔,讓文武百官商議三徵高麗之事。其實用不著商議,大家都知道楊廣的心意;而大家同樣知道,此番征討,於國於民,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之舉。但這個話卻無法說出口,因為大家心裡明白,此時皇上的耳朵,只能聽進跟他一致的言論;至於反對的意見,說了也白說。
於是的楊廣的意見再次透過。其實我們幾千來的傳統,就是下級服從上級。開會討論之類,表明上看是為了徵集意見,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為了消除雜音,統一思想,透過強姦民意的形式把領導意圖變成集體意志。而作為高居權力金字塔頂端的帝王,因為其擁有無比巨大而且不容挑戰的權威,所以只要是他想幹的事,任何人都是阻擋不了的。
二十日,楊廣正式下詔,徵發全國軍隊。於是,中國的青壯男子,再次從四面八方向涿郡集結。
三月十四日,楊廣駕臨涿郡。和以往不同,這次被徵士兵全然沒有了戰鬥的熱情,他們在半道上不斷逃亡。二十五日,楊廣到達臨渝宮,在野外祭祀黃帝。為了嚴肅軍紀,他下令斬殺叛逃計程車兵,並將他們的鮮血塗在鼓上。但這種做法的效果甚微,逃亡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七月十七日,楊廣車駕抵達懷遠鎮。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路途遙遠,再加上當時天下亂象四起,到了規定的期限,很多士兵還滯留在路上。但楊廣等不及了,他決定如期發動攻勢。
此時的高麗國也是今非昔比,跟隋朝的兩次戰爭也把這個國家拖得疲憊不堪。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個衰弱不堪的大隋在高麗小國看來,仍然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巨人。來護兒率軍到達畢奢城,高麗發兵迎戰。來護兒一鼓作氣,擊退將高麗軍隊,並乘勝追擊,逼近平壤。
高麗王高元這回真的害怕了。
二十八日,高元派遣使者來乞求投降,並把隋朝的叛徒斛斯政關在囚車裡押送而來,以實際行動表達自己投降的誠意。楊廣大為高興,他當即答應了高元的請降,並派遣使者持節召來護兒返回。楊廣在此時接受高元投降無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他一定沒考慮到自己幾番征戰的成本,也沒有考慮清楚征討高麗要要達到的政治和軍事目的。
現在有資料表明,二戰後期,在蘇聯和盟軍的的軍事打擊下,德、日也都曾表示過和談意圖,但遭到了美蘇的斷然拒絕。為什麼?因為他們覺得時機不對,當時德國的軍事力量還很強大,特別是日本,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如果和談成功了,依然會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所以他們就不接受和談,這樣就可以繼續名正言順地發起進攻,以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後來,蘇聯吃掉了日本的最精銳的七十萬關東軍,美國則透過一系列的奪島戰役,不僅消滅消滅了日本的海空力量,還把戰火燒到日本本土。透過輪番轟炸,包括投擲兩顆原子彈,把日本本土炸成一片廢墟。這時候,美國發現確實把日本打癱打殘了,這時候才改“打”為“談”。而此時的日本,已經感覺像到了世界末日一般,不僅和談失去資本,連投降都只能是無條件的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楊廣顯然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人家一來投降,他就覺得是給足了自己面子,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於是就決定收兵。
來護兒正打得高興,不肯退軍,就召集部下說:“大軍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麗,如果我們這次回去,估計就再也不能來了,勞而無功,我感到恥辱。如今高麗確實已經疲憊不堪,以我們這麼多的軍隊去討伐高麗,不日可勝。我打算進兵直接包圍平壤,俘獲高元,凱旋而歸不是很好嗎?”
於是來護兒上表楊廣請求出徵,不肯奉詔返回。長史崔君肅力爭奉旨班師,來護兒不答應,說:“高麗已經支援不住了,皇帝以我為將,在朝廷之外,我有權自己決斷。我寧可俘獲高元返回而受到責罰,但放棄這次成功的機會,我辦不到!”
崔君肅告訴大家:“要是聽從元帥的號令,那就是抗旨不遵。若是追究下來,我們的罪就大了。”
諸將恐懼,都要求返回。這回,來護兒成了孤家寡人,無奈之下,只好下令班師。
搞笑的是,就在從涿郡(北京)回東都的路上,楊廣的御林軍竟然被邯鄲“賊師”楊公卿抄了後路,損失了四十二匹御馬。皇家衛隊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