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滅齊之二伐齊國(3)(第1/3 頁)
武帝滅齊之二伐齊國(3)
當初,北齊害怕北周的軍隊發動突襲,就在城南鑿通護城河,從喬山連線到汾水,用以阻滯周軍。現在,周軍來了,這條河的作用開始顯現出來了,因為它阻住了武帝的進軍步伐。
高緯派出大批軍隊,在護城河的北面列陣,和周軍對峙。
為激勵士氣,周武帝騎馬來到陣前巡視,並對前線的將士們慰問鼓勵。
周武帝這人有一個強項,就是記憶力特好,能夠記住手下的名字。他主動和大家打招呼,又直稱姓名,大家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榮幸。
你想想,最高領導人能叫出你名字,那是多麼榮幸的事情啊!不要說在古代,即使是在今天,也足以讓一個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
將士們在激動之餘,都想著要奮勇作戰,以死來報答主上。你想想,有這麼好的領導,誰不願意替他效力啊。所以在古代,有時候戰事吃緊的時候,軍隊將領都希望皇帝能夠親臨前線。而有些君主,為了表示對戰事高度重視,或者為了顯示自己作戰的決心,也喜歡御駕親征。一般地來說,皇帝並不是軍事指揮方面的天才,他並不比一般的將領高明,也不是有什麼蓋世武功,他們親臨前線的意義就在於激勵士氣,為整個作戰部隊打氣提神。
而此時的高緯還沒有下定打仗的決心,他問他的部下:“是打,還是不打?”
高阿那肱說:“我們軍隊的人數雖多,但能夠作戰的不過十萬人,其中生病負傷和在城四周打柴做飯的又佔去三分之一。從前攻打玉壁時,儘管我們人多勢眾,但人家援軍一到也是馬上退走。今天的將士,怎能勝過神武皇帝時代的將士?我看還是不打,退守高梁橋才是上策。”
——這是畏縮的逃跑主義。
而安吐根則說:“周軍就是一小撮毛賊,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們打一次衝鋒,就能把他們捉住,然後都扔汾水裡餵魚!”
——這是革命的浪漫主義。
關鍵時候,意見總是不一致,高緯還是猶豫不決。
這時候,一個太監說話了:“他是天子,陛下也是天子。他尚且能從老遠的地方來,我們為什麼只是守著護城河表示怯弱呢?”
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中,太監往往都是奸佞之徒,比如趙高啊,魏忠賢啊等等,不過這個太監倒是個例外。此人有膽有識,估計直接提建議皇帝未必能接受,於是就採用了激將之法。
是啊,都是皇帝,誰怕誰啊?這位太監的話無異於斷了高緯退路。
高緯的勇氣被激起來了,他下令填塞了護城河,把水引向南面,準備出戰。
準備迎戰是對的,但填塞護城河的做法就有點弱智了。對水列陣,佔據著地利,高緯應該依據著這個有利地形,趁敵渡水之際發起進攻。但現在,高緯是自己放棄了區位優勢。
周武帝正苦於護城河的阻隔,看到對方正替自己填河放水,非常高興,立即統率各路軍隊發起攻擊。
好戲開始!
高緯就和馮小憐一起騎著馬去觀戰。
戰鬥開始不久,不知是為了調整陣形,還是出於別的什麼原因,東面的部分齊軍稍稍後退,馮小憐不明就裡,就大喊:“我們的軍隊打敗了!”
錄尚書事城陽王穆提婆也是個不懂軍事的草包,他就對高緯喊:“皇上快離開!皇上快離開!”
高緯一聽,立馬帶著美人退奔高梁橋。
看來,打仗雖好玩,但也不是誰都能看的,你得有點軍事方面的專業知識。這和看足球賽一樣,懂得足球的人能看出門道,從排兵佈陣到攻防技術,都能說得頭頭是道。而不懂的人就會看個熱鬧,比如說,他就會看打門。如果比賽沒有進球,他就認為比賽很糟糕,因為他別的不懂,就知道臨門一腳。當然還有更嚴重的,比如像傳說中的民國時期的軍閥張宗昌,看球賽的時候就說:為什麼這麼多人爭一個球啊?多買幾個,給他們每人發一個!
開府儀同三司奚長就是看打仗的專家,他勸阻說:“軍隊半進半退,是作戰時的常規。目前士兵們都是按計劃行動,沒有受到任何挫折,陛下離開這裡又到哪裡去!馬腳一動,人的情緒就會驚恐混亂,不能重新振作。希望陛下迅速回去安慰他們!”
武衛張常山從後面趕到,也說:“軍隊很快就收攏完畢,毫無損失,圍城計程車兵也沒有動搖。皇上最好返回。如果不相信我的話,請讓我陪同皇上前去巡看。”
不消說,這位也是行家。
高緯一聽,也覺得自己有點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