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不服氣的三總管(1)(第1/2 頁)
不服氣的三總管(1)
當然,不服氣的也有。
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就是“三方之亂”。
“三方之亂”發生在北周大象二年(五八〇年)的夏秋之際,這場動亂的三個領導者分別是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和益州總管王謙。所以有的書上也稱作是“三總管之亂”。
這三人都是北周的大臣,都是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軍事強人。他們忠於北周皇室,尉遲迥和司馬消難還是皇親國戚。他們不滿楊堅專權,最終都走上了武裝反抗的道路。
不過他們的結果都很悽慘。
我們先說說王謙。此人有著益州總管、上柱國的頭銜。其實三方之亂的時間來看,最早的是尉遲迥,他在六月就開始鬧事了;其次是司馬消難;王謙最晚,到了八月,為了響應尉遲迥,他才開始起事。
從地理形勢上來看,巴蜀地處西南,成都平原物產富饒,更被稱為“天府之國”;另一方面,蜀道艱險,用李白的話說,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有二心的人若來到這裡,確實容易產生唯我獨尊的念想。王謙未必想稱王稱帝,他見周靜帝年幼,楊堅把持朝政,自己很不服氣。所以就糾集巴、蜀之眾,以挽救朝廷為藉口,舉兵作亂。起事之初,王謙勢如破竹,一度進兵劍閣,攻破始州。後來楊堅派行軍元帥、上柱國樑睿征討王謙。不久王謙戰敗,腦袋被割下來傳到京師示眾。
荊、郢兩地的南蠻也趁機作亂,這些部族估計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宏圖,無非是想把水攪渾,看看能不能撈點好處。
這些叛亂都是小打小鬧,一般都是大軍一到,即刻蕩平,為首者腦袋搬家。
鬧得動靜最大的還是相州總管尉遲迥。
尉遲迥自以為是社稷重臣,無辜被楊堅打壓。還有一點,就是,他也早看出楊堅不是什麼好貨色,不會久居人下,遲早要篡位奪權。於是就密謀起兵。
估計看出楊堅心思的人應該很多,只是多數人都不願意出來叫板,或者沒有能力叫板。
楊堅對尉遲迥也是放心不下,就派韋孝寬去察訪究竟。韋孝寬一到朝歌,尉遲迥就派遣部下大都督賀蘭貴拿著他的親筆信前去迎接,以示自己並無二心。韋孝寬是何等人物?拔根頭髮都能吹出響的人精,哪是這麼容易糊弄的?他把賀蘭貴留下來,單獨與他交談,很快就從從賀蘭貴的言談話語中,覺察到尉遲迥謀反的心機。但他不慌不忙,先假稱有病,派人以尋醫買藥為名到相州,暗中偵察尉遲迥的動靜。
韋孝寬的侄子韋藝,當時正在尉遲迥手下任魏郡太守。為了進一步矇騙韋孝寬,尉遲迥又派韋藝去迎接韋孝寬。
叔侄見了面,自然少不了一番寒暄。寒暄過後,韋孝寬就單刀直入,詢問他尉遲迥的情況。韋藝因為已經入了尉遲迥的夥,就替尉遲迥打馬虎眼。
韋孝寬非常憤怒:你小子吃了豹子膽了,連叔叔也敢哄騙?當即臉色一變,要把韋藝斬首。韋藝這回嚇尿了,就把尉遲迥的密謀之事如此這般地全部抖落出來了。為了避免韋藝生變,也為了保護他的安全,韋孝寬頻著韋藝向西奔還。
他害怕有人去為尉遲迥送信,所以每到一個亭驛,就把裡面的快馬全都趕走,把棧橋燒掉。又對驛官說:“蜀公尉遲迥很快就要到達,請趕快準備酒宴招待。”
稍後,得到訊息的尉遲迥果然派遣儀同大將軍樑子康帶著數百名騎兵心急火燎地追過來。但他們白忙活一場,連韋孝寬的影子都沒見到。為什麼?因為一切都在韋孝寬的預料之中,人家走的時候早就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樑子康快馬加鞭,但是每追到一個驛站,遇到的都是擺好的豐盛酒宴,卻找不到可以換乘的快馬。還有,韋孝寬在走的時候,還特意下令毀掉了山澗溝谷之上的棧橋。
樑子康欲飛無翅,於是只好放棄追趕,任由韋孝寬和韋藝奔逃而去。
為了拉攏和安慰尉遲迥,楊堅又命令候正破六韓裒到鄴城去,向尉遲迥申述自己並無異圖,同時暗中致信相州總管府長史晉昶等人,要他們小心提防尉遲迥,萬不可麻痺大意。
尉遲迥得悉楊堅給自己準備了兩手,就殺了晉昶和破六韓裒,然後召集相州文武官吏和百姓開會。他登上城北門樓,發表演說:“楊堅憑藉著皇后父親的地位,挾制年幼的天子,作威作福,這種不遵守臣道的行為,早已路人皆知。我和太祖文皇帝是舅甥,與國家情同一體,休慼與共,一身擔當出將入相的雙重大任。先帝讓我鎮守相州,本來就寄託著的國家安危興亡。現在我要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