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輔政(4)(第1/2 頁)
楊堅輔政(4)
我們再回到五八〇年。
軍國大事完全交由外戚打理,朝中大臣、皇室宗族也一定有許多人看不慣。楊堅當然也明白,於是他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培植黨羽,剷除反對勢力。
他第一個瞄上的是御正下大夫李德林。
楊堅受命輔政之時,就派自己的弟弟、邗國公楊惠捎話給李德林說:“朝廷賜令讓我總管文武大權,我個人能力有限,難以獨自擔當治理國家的大任。我想讓你幫助我,與你一起謀劃大事,你千萬不要推辭啊!”
李德林是一個投機者,眼看楊堅要做大,早想入楊堅的夥了,聽楊惠這麼一說,真是正中下懷。他立馬答道:“我願意追隨您,雖死不辭。”
楊堅本來還有點吃不準,沒想到李德林答應得如此爽快,心裡非常高興。
起初,劉昉、鄭譯商議讓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自己想擔任大司馬,劉又要求擔任小冢宰。楊堅有點急了,私下問李德林:“他們把位子都搶完了,那準備把我怎麼安排呢?”
李德林倒會安慰他:“您應該擔任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如果不這樣做,就不能鎮服眾心。”
這裡我們要解釋一下這幾個名詞。
1.冢宰:周官名,亦稱太宰。相傳殷周時候置太宰一職。北周時候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輔佐君王治理邦國。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秦漢之時候不置,北周依《周禮》建六官,所以設有此官。隋唐均無此官,.明清時候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2、大丞相:百官之首,類似於後來的總理,掌管全國的政務。
3、假黃鉞:黃鉞,是指飾以黃金的長柄斧子,古代帝王所用,後世用為儀仗。以黃鉞借給大臣,表示該大臣可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權,魏、晉、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常加此稱號。
4、都督中外諸軍事:相當於後來的武裝部隊總司令。
等到為天元皇帝辦完喪事,楊堅也就毫不客氣地做了大丞相。
當斷即斷,當仁不讓。楊堅具有做大事的性格,他知道抓住時機,果斷出擊。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關鍵。
當時北周將帥大臣尚未歸心於楊堅,楊堅就特意把掌管宮廷宿衛的司武上士盧賁安排在自己的身邊。為了檢驗一下自己的力量和威權,楊堅揚言要把丞相府搬到正陽宮去。正陽宮原是太子住所,楊堅以此作為丞相府,其野心不言自明。
朝中百官這下傻了,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或者同意,或者贊成,你得表個態吧。但是在“炙手可熱勢絕倫”的大丞相面前,大家都集體失語了。
楊堅一面密令盧賁部署宿衛禁兵,一面召見公卿大臣,對他們說“不想幹的留下來,想求取富貴的跟我來!”
公卿大臣們三三兩兩私下商議,有的表示願意追隨楊堅,有的則想留在朝廷。這時,盧賁帶著全副武裝的宿衛禁兵來到,公卿大臣們誰也不敢不走了。
此時,他們才明白了,其實他們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跟楊堅走,他們沒得選擇。
楊堅帶著朝中百官出了宮廷東門崇陽門,來到正陽宮,但是守門的禁兵不放楊堅進去,盧賁上前對他們說明情況,禁兵還是不肯撤離。盧賁一下子火了:怎麼?給臉不要臉啊!他雙目圓睜,厲聲喝令他們滾開。
守門禁兵欺軟怕硬,一看這位爺這麼兇,弄不好還要玩命,於是就撤了。
楊堅得以進入正陽宮。
楊堅透過此舉,進一步檢驗了自己的權威,也以此探得了大臣的內心,為後面的人事調整提供了一個參照,可謂一箭雙鵰。
盧賁從此負責掌管丞相府的警衛。
於是任命鄭譯為丞相府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北周內史下大夫勃海人高熲被任命高為丞相府司錄。
關鍵時候站對位置,對於官場中的袞袞諸公來說,比政績更可靠,比才能更重要。但站錯隊的情況是常有的,這就像是一場賭博。篩子不翻出來,你很難判斷點數。
還有一個人,讓新的領導班子無法接納。這個人就是漢王宇文贊,周靜帝的叔父。當時他是以皇叔的身份入居禁中,聽覽朝政。劉昉覺得這個漢王礙眼,但又不能動粗,因為人家畢竟是天子叔父,皇室至親。
於是他想出了一計。
這種計策專為男人而設,而且屢試不爽,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制服對手的重要手段。對了,你已經猜到了,就是美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