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輔政(2)(第1/2 頁)
楊堅輔政(2)
楊堅的養晦策略很成功,從此官運亨通,做了隨州刺史,又進位“大將軍”,並且沾老子的光襲爵“隨國公”。後來他得了天下就改國號為“隋”,原因就在於此。至於為什麼把“隨”改為“隋”字,筆者後面還要作專門的論述。這裡按下不表。
不知是武帝相中了楊堅女兒的品貌,還是楊堅想透過聯姻來穩固自己的地位,亦或二者兼而有之,武帝就與楊堅結了親家。
武帝死後,兒子繼位,楊堅之女就順理成章地晉升為周宣帝的皇后。
用女兒為梯子攀上皇親,在中國向來都是一條做官的捷徑。按中國人的觀念,結了親就是一家人了。所以歷來的婚姻大都容易淪為利益的工具,很少能與愛情扯上邊兒。而跟皇上拉上關係的家族更是風光無限,太師國舅之類往往都是惹不起的角色,這在我們的舊戲曲裡可謂是屢見不鮮。但問題往往也發生在這些皇親國戚身上,他們有時給朝廷惹麻煩,有時候給皇上添麻煩。由於平素裡他們深受隆恩,目中無人,時間久了,就日益囂張起來,起初不把百官放在眼裡,慢慢發展到不把皇上放在眼裡,終至於私慾膨脹,想著奪天子之位而代之。外戚篡權,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事。漢代的呂雉、王莽等等,就是例子。
現在,對於楊堅來說,這樣的機會也來了。
周宣帝死後,八歲的兒子繼位,這就是周靜帝。小皇帝靠什麼,靠託孤大臣。所以老子的眼光特別重要,如果託錯了人,那就等於把江山託給了別人。所以,我們很佩服劉備,他在白帝城託孤,是把幼主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何許人也?他是命世之才,更重要的,他是可以以身殉主的忠臣。所以,即使兒子阿斗不爭氣,也不用怕,因為自有忠臣諸葛孔明保駕護航。
事實證明,諸葛亮是可以信賴的,他完全沒有辜負先主的遺命,在劉備走後,一心一意輔佐劉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為報三顧之誠,奉獻一生之忠,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與之相對,曹丕就差遠了,他把兒子託給了陰險狡詐的司馬懿,無異於把羔羊扔進了虎口,所以曹魏的江山其實就是斷送在自己手裡的。
周宣帝顯然沒有劉備的眼光。
這回輪到楊堅笑了。
當然,最終讓楊堅成為託孤大臣的,還有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這兩個半調子大臣,採用的還是老掉牙的方法——矯詔。
周宣帝撒手西歸,按理講,有資格輔政的人選肯定應該來自皇族,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楊堅這個外戚老丈人身上。而最有資格當輔政大臣的當屬趙王宇文招:他年紀最大,既是宗室至親,又頗具才幹。
我們來介紹一下把楊堅推到前臺的關鍵的人物,周宣帝的兩個寵臣——劉昉和鄭譯。
劉昉生性狡黠,當週宣帝還在東宮當太子時,就曾在其身邊“侍讀”。說是“侍讀”,其實主要就是“陪玩”。這劉昉可是個玩家,宣帝每天跟他玩得很開心。宣帝即位後,劉昉因為和皇帝的特殊關係,很快飛黃騰達。“授大都督,遷小御正”。估計劉昉懂點吹拉彈唱的技藝,再加上溜鬚拍馬的功夫一流,把皇上伺候得癢癢酥酥的,以至於一天也不能分開了。所以他快嚥氣的時候,還召劉昉和御正中大夫顏之儀入內宮,準備託付後事。
劉昉來晚了一步,他儘管見到了皇上,但宣帝已經口不能言,白眼亂翻。不過也好,這為他後來矯詔提供了一個可以馳騁想象的空間。
鄭譯也是個了不起的角色。出身與高幹世家,爺爺、父親都做過大官。鄭譯本人,書上說他“頗有學識,兼知音律,善騎射”,也算是有幾把刷子。但這傢伙為人不正派,在任太尹期間,喜歡和太子喝酒作樂,沒一點正樣。眼看著兒子被鄭譯帶成了混混,周武帝十分惱怒,就把鄭譯逐出東宮,貶為庶民。後來武帝死了,太子登上皇位,自然就把這個昔日的混友召回宮中,封官加爵,委以重任。
鄭譯和楊堅關係也不一般,兩人曾經同學,鄭譯也聽說楊堅相表有奇,前途無可限量,因而也想著跟他結交。楊堅在得悉女婿周宣帝疑忌自己之後,就送錢送物拼老命巴結鄭譯。二人你求我應,自然就勾結到了一起了。如今劉昉、鄭譯眼見周宣帝命赴黃泉,一番密謀之後,就假傳聖旨,宣楊堅入宮,讓他輔政。
楊堅老奸巨滑,一開始也有點吃不準,就連連忙擺手推辭。這回劉昉急了,因為他已經把寶押到了楊堅身上,完全沒有了退路。他就激言道:“公若為,速為之;不為,我自為也!”用今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