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外御突厥(1)(第1/2 頁)
十八、外御突厥(1)
史書上說:四夷之為中國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種落實繁,迭雄邊塞,年代遐邈,非一時也。五帝之世,則有獯粥焉;其在三代,則獫狁焉;逮乎兩漢,則匈奴焉;當塗、典午,則烏丸、鮮卑焉;後魏及周,則蠕蠕、突厥焉。此其酋豪,相繼互為君長者也。
也就是說,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這些馬背上的民族,以畜牧為業,侵鈔為資,倏來忽往,雲飛鳥集。
隋朝建立以後,突厥仍然是令人頭疼的邊患。
關於這個民族,我們還要先介紹一下它的歷史沿革:
《隋書》上說: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
後魏太武滅沮渠氏的時候,阿史那率領五百家逃奔茹茹,其後世代居住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他們稱呼兜鍪為“突厥”。這就是“突厥”這一名字的由來。
關於這個部族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他們的先祖最初在西海之上建國,後被鄰國所滅,男女老少盡殺之。最後只剩下一個嬰兒,不忍殺害,就削足斷臂,棄於大澤中。雖然比較殘忍,但畢竟留下了一條小生命。
一天,不知從哪裡來了一頭母狼,看到這個殘廢的孩子,忽生憐憫之心,就把口中之肉給了這個孩子吃。後來每銜肉至其所,就給這個孩子帶點吃的,於是這個孩子竟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其後這孩子與狼交歡,使得狼有身孕。這時,鄰國之人又來殺這個孩子,而狼在其側。使者將殺之,其狼好似有神靈佑護,欻然至於海東,止於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餘里。
其後這頭母狼狼生下十個兒子,其一姓阿史那氏,最有才能,被推為君長。他就在牙門豎立狼頭大旗,以示不忘根本。
這個傳說其實經不起推敲,但卻表現了這個民族的野性和血性。後魏之末,伊利可汗執政期間,突厥打敗鐵勒,變得強大起來。木杆可汗之時又攻滅茹茹,西破挹怛,東走契丹。於是“北方戎狄悉歸之,抗衡中夏”。
後來,西魏和北周為了利用突厥來牽制東魏和北齊,就千方百計地拉攏突厥,饋贈無數的絲帛財物。而突厥不戰而勝,透過不斷地索賄受賄,變得日益強大起來。
到了佗缽可汗的時候,南方的諸國的進貢讓這位國家元首有些飄飄然了。他曾經十分得意地說:“南方有兩個兒子孝順我,可保我衣食無憂了。”
他說的兩個兒子就是指北周和北齊兩國。此時突厥和中原的關係,猶如宗主和屬國的關係,而突厥可汗一下子找到了當主子的感覺了。
可以說突厥這頭野狼,是被中原的乳汁養大喂壯的。
隋文帝即位後,對突厥的禮遇冷淡,突厥就心生不滿。於是就不斷地在邊界一帶製造動亂,燒殺搶掠。
隋文帝憂懼,就下敕書令在邊境一帶增修要塞屏障,同時又加固了長城。任命上柱國武威人陰壽鎮守幽州,京兆尹虞慶則鎮守幷州。數萬軍隊枕戈待旦,以備突厥。
從春秋開始,中原政權抵禦北方威脅的方法就是修長城,以期透過修築高大而堅固的城牆把戰火擋在門外。這種方法勞民傷財,作用卻非常有限。長城是防守的產物,是閉關的產物,也是不進取的產物。
一個強大的國家靠的是實力,而不是修築高牆。所以後來的大唐王朝不修長城,明王朝強大的時候不修,當然後來到衰敗的時候又開始修了,甚至於為了防禦東方那個彈丸小國,還把長城修到了海邊。
如何對付突厥這個頭疼的敵人,奉車都尉長孫晟想出了一個計策。
他在給文帝的上書中說:“現在華夏雖然安定,但是北方突厥仍然不遵王命。如果興兵討伐,條件還不成熟;如果棄之不理,突厥又時常侵犯騷擾。因此,我們應該周密謀劃,制定出一套制勝的辦法。
“突厥達頭可汗玷厥相對於沙缽略可汗攝圖來說,兵力雖多但地位低下,雖然表面上臣服於攝圖,但心裡有自己的打算。只要我們加以煽動離間,他們必定會自相殘殺。
“其次,處羅侯是攝圖的弟弟,此人詭計多端但勢力弱小。這傢伙很會收買人心,得到了國人的愛戴,但因此也招來攝圖的猜忌。二人互相提防,心中忐忑不安。
“再者,阿波可汗大邏便首鼠兩端,處在玷厥和攝圖之間。因為懼怕攝圖,受到他的控制,這只是由於攝圖的勢力強大,他還沒有決定依附於誰。
在上書的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