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攻陷長安(1)(第1/1 頁)
攻陷長安(1)
李淵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故都長安。儘管楊廣已經把都城遷往洛陽,但長安的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依然十分巨大。對於李淵來說,奪取長安不僅意味著斬斷了隋王朝的龍脈,而且還可以向世人顯示他作為一個時代強人的巨大能量,從而為未來的基業贏得更多的籌碼。
但欲取長安必須首先奪取關中,而關中險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此時部將薛大鼎給他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不要進攻河東,而改從龍門直接搶渡黃河,佔據永豐倉,然後向各地傳佈檄文。在此形勢下,關中之地就立等可取了。這個建議避開了進軍關中的艱險之途,從而避開了可能發生的硬仗、惡仗,屬於曲徑通幽之術。李淵認為此計甚好,遂依計而行。李淵覺得薛大鼎人才難得,就讓他進入大將軍府任職。
此時,河東縣戶曹也出來幫忙,他對李淵說:“關中的豪傑都踮著腳盼望義軍,我在馮翊郡多年,瞭解馮翊豪傑的情況,請讓我去宣召他們,他們必定會望風而動。義師從粱山渡黃河,直指韓城,逼近西京。蕭造這樣的文官,必定望塵而請求歸降;孫華之流也會遠迎義師。然後您大張旗鼓地進軍,直接佔據永豐倉,雖然您還沒有得到長安,但關中卻基本上穩定了。”
李淵聽了很是高興,當時就任命他為銀青光祿大夫。
經過了解,李淵知道,關中的亂民眾多,其中以孫華為首的團伙勢力最強,如果能把此人拉過來,對於穩定這裡的局勢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一七年八月十八日,李淵到達汾陰,寫信招撫孫華。孫華還算識相,得信後就跑來謁見李淵。李淵拉著他的手和他坐在一起,慰勞獎賞他,封他為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任馮翊太守之職。孫華部眾裡的大小頭目,都依次授予官職,同時賞賜了十分豐厚的財物。李淵讓孫華先行渡河,隨即派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以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率領步騎兵六千人從粱山渡河,在黃河之畔安營紮寨。
他們下一個對手是屈突通。
李淵對王長諧說:“屈突通精兵不少,與我軍相隔僅五十餘里,但不敢來戰,足以證明他的部下已經不願意替屈突通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上邊怪罪,又不敢不出戰。若他親自率軍過河進攻你們,那我就進攻河東,河東肯定守不住。若是他全軍守城,那你們就拆毀河上的橋樑。這樣前面扼住他的咽喉,後面攻擊他的後背,那麼他就只剩下兩條路了,要麼逃走,要麼被我們擒獲。”
九月初十,李淵統帥各軍包圍河東郡,屈突通沒有逃走,而是選擇了閉城拒守。
有時你急於出戰,但人家不急。李淵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他想馬上和屈突通決戰,但人家閉門不出,就是不買他的賬。
李淵考慮到當時河東郡還未攻下,他不想在這裡跟屈突通耗了,準備率兵向西直達長安。
裴寂卻說出了他自己的思路:“屈突通兵多將廣,又憑藉著堅固的城池,我們若捨棄他而去,要是進攻長安而不能攻克,後退就會遇到河東方面的追擊,腹背受敵,這是危險的策略。不如現在先攻下河東,然後再揮師西上。長安是依恃屈突通為後援的,若消滅了屈突通,則長安也必破。”
但李世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兵貴神速。我們乘著屢戰屢勝的軍威,安撫歸順的眾軍,大張旗鼓地西進,長安守軍必然聞之心驚。我們奮勇出擊,攻取長安就如同震落枯葉一樣容易。今天我們在此滯留,耽誤在堅城之下,他們就有時間加強防備以對待我們。如果久攻不下,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還會動搖軍心。如此,則大事難成。況且關中蜂擁而起的將領還沒有歸屬,不能不早些將他們招撫來,晚了恐為他人所得。屈突通是僅能自守之敵,不足為慮。”
李淵斟酌再三,最後吸納了兩方的意見,採取了一個雙方兼顧的策略:留下一部分兵力包圍河東,自己率領大軍繼續西進。
六一七年九月十二日,李淵率領人馬西渡黃河。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讀♂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