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霍邑之戰(1)(第1/2 頁)
五十五、霍邑之戰(1)
突厥人真是爽快,很快就派康鞘利將軍押送一千匹戰馬前來交易,並答應發兵援助李淵入關,人數的多少隨李淵來定。
想想他們剛剛對晉陽用兵,一轉眼就和李淵坐在一條凳子上了。這讓我們想起那句關於國家關係的著名警言: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友。
六一七年六月十八日,李淵會見了康鞘利等人,鄭重接受了可汗的書信,並贈送給康鞘利等人一批特別豐厚的禮物。
出人意料的是,對於突厥送來的一千多匹戰馬,李淵並沒有照單全收,而是隻買了其中的一半良馬。
大家都認為,現在正是需要戰馬之時,應該是多多益善。他們認為是李淵沒有錢了,就慷慨解囊要買下其餘的馬匹。
李淵說:“胡人馬匹多,但是貪利,他們會不斷地來,恐怕你們就買不起了。我所以少買的原因就是向他們表示貧窮,而且也不是那麼急用。至於錢嗎,當然應該由我來出,不能讓你們破費。”
水平啊,這就是領導的水平!
六月二十六日,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淵命令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發兵。他私下對劉文靜說:“胡騎進入中國,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所以要突厥人發兵,是怕劉武周(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攻陷汾陽宮的變民首領)勾結突厥一起成為邊境上的禍患。另外,胡馬是放牧飼養的,不用耗費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馬以壯聲勢,沒有別的用途,幾百人也就夠了,多了也沒大用。”
李淵精於算計。他知道打仗還得靠自己,突厥人未必真的賣命,所以只是拉他們湊個數,也算是組成了一支國際縱隊,壯一下門面而已。
七月初四,李淵任命兒子李元吉為太守,留守晉陽宮,一切後方事務都委託他處理。第二天一早,李淵統帥甲士三萬人從晉陽出發,在軍營門前誓師,並向各郡縣釋出檄文,宣佈尊立代王楊侑為帝。當然,此時的楊侑也不知道李淵正在打著自己的旗幟跟朝廷作對呢。
西突厥的阿史那大柰也率其部眾跟隨李淵出征。初六,李淵派通議大夫張綸率兵攻略稽胡部落。初八,李淵到達西河,慰勞西河的官吏百姓,賑濟貧民。為了爭取人心,李淵還用了一招:批發烏紗帽。他下令,凡年紀在七十歲以上的人,都授予散官的職務,其餘的豪強俊傑,都根據才能授予職務。李淵一邊詢問來人的功勞、才能,一邊註冊授予的官職等級。一天就任命官員一千餘人。接受官職的人都來不及製作任命狀,他們拿著李淵的便條就去上班了。
七月十四日,李淵駐軍賈胡堡,賈胡堡距霍邑五十餘里。代王楊侑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在霍邑駐防,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在河東駐防,兩軍聯手,以抵禦李淵。此時天不作美,連降大雨,李淵為天氣所困,無法進軍,只好安營紮寨。但長途奔襲,最希望速戰速決,時間一長,不僅士氣低靡,糧食供應就會出現問題。李淵只好一邊堅守營盤,一邊派遣府佐沈叔安等人,率領老弱病兵返回太原運糧。
再說劉文靜到達突厥,拜見了始畢可汗,請求派兵,並且與始畢約定,“要是進入長安,百姓、土地歸唐公,金玉綾羅歸突厥。”
始畢可汗大喜。
七月十八日,始畢派大臣級失特勒先往李淵的軍營,通知他突厥軍隊已經上路。
我們前面講了,李淵跟突厥聯手,主要是為了造勢。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他又想去拉攏李密。
李淵寫信招附李密。李密自恃兵強勢盛想當盟主。他讓祖君彥回信說:“我和兄長雖然家支派系不同,但同是李姓,根系是相同的。我自認為勢單力薄,但卻為天下的英雄共推為盟主。希望我們互相扶持,同心協力,完成在咸陽抓住秦子嬰、在牧野滅掉商辛這樣的大業。”
他甚至還異想天開,想讓李淵親自到河內郡走一趟,二人當面締結盟約。
換句話說,他還想招附李淵吶!
李淵接到信後,笑著說:“李密妄自尊大,不是書信就能招來的,我在關中正有戰事,若馬上斷絕了與他的來往,就等於是又樹了一個敵人,不如用阿諛逢承之語吹捧他,使他心志驕橫,讓他替我擋住成皋之道,牽制東都之兵,我就可以專心一意地進行西征。待到關中平定以後,我們依據險要之地,養精蓄銳,慢慢地觀看鷸蚌之爭以坐收漁人之利,也為時不晚啊!”
於是他讓溫大雅回信說:“我雖然平庸愚味,幸而承繼了祖宗的功業,使我出任為八使之要職,回朝擔任將軍。國家有難而不出手,必為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