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諒造反(2)(第1/2 頁)
楊諒造反(2)
楊諒起兵之初,打出的宣傳標語是:清君側。
清誰?大臣楊素。
“清君側”是過去諸侯作亂時候最常打的招牌。漢文帝時候的“七王之亂”,打的就是“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當然他們的目的不是僅僅針對一個晁錯,而是想透過武裝叛亂來取代中央。
事實證明,這個口號的號召力十分有限。他應該充分利用文帝的死因,死活給他二哥扣上“殺父弒君”的罪名,這樣既從政治上否定了楊廣繼位的合法性,也增加了自己起兵的合理性。如果藉此大肆炒作一番,也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在具體的軍事策略上,王頒給他提出了自己的兩條建議:
一是長驅深入,直搗京都,一鼓作氣攻破大興城,自己稱帝。
一是搞武裝割據,就是割據舊齊之地,另立中央。
這兩條建議其實就是兩個不同的目標:一個是奪取天下,一個是獨霸一方。
不僅如此,王頒還告訴他,如果想要奪權,那就要重用手下的關隴豪傑;如果想要割據,則要依靠原來北齊的官員。
這麼看來,這個王頒也確實不是吃白食的,人家確實有兩把刷子。
這時候,楊諒犯難了,他不知道該怎樣取捨。顯然,楊諒並沒有辦大事的能力。
最後,還是一個叫裴文安的官員給他出了個兩頭兼顧的主意:一方面安排一些老弱病殘扼守山東要害,另一方面,派主力部隊在向西突進。
裴文安最後說:“我請求擔任前鋒,大王率領大軍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屯兵霸上,咸陽以東的地方便可以揮手而定。這樣京師就會震動。朝廷沒有時間調集軍隊,上下相互猜疑,大家離心驚駭。在此之際,我們陳兵以待,發號施令,誰敢不從?如果進展順利,十天之內,大事可定。”
這個建議聽起來聽起來讓人振奮,楊諒採納了這個建議。
於是,楊諒就委任裴文安為柱國,讓他率領大軍,直奔蒲州去了。
蒲州城打得很是順利,幾乎就是兵不血刃。這得益於楊諒的一計。
楊諒挑選精銳騎兵幾百名,戴上婦女蔽身用的面罩,詐稱是楊諒的宮人返回長安。守城的門衛沒有看出破綻,就開門放了進來。結果幾百個女眷立刻變成幾百個武士,直接就向蒲州刺史的衙門殺去了。城中也有豪傑響應,蒲州刺史丘和發覺事情不妙,就越過城牆逃回長安。蒲州長史高義明、司馬榮毗跑得慢了點,被叛軍楊諒的部隊抓了個正著。
兵不厭詐,楊諒這次就贏在使詐上了。
拿下蒲州,楊諒一路猛攻,進展順利。按照預定的計劃,接下來應該是過蒲津關過黃河,而一旦渡過黃河,楊諒作戰形勢就會有很大的改觀,那時候奪權長安也並非沒有可能。
但事情卻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了變化。
楊諒是被隋文帝慣壞的孩子,他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也沒有做大事的魄力,從起兵到現在一直在猶豫不定。當裴文安的大軍浩浩西進之時,他又想起了王頒的第二個意見。他認為憑自己的實力,也許割據山東的把握更大一些。
於是他又改主意了,就在裴文安等人快到蒲津關時,他命令紇單貴拆斷河橋,據守蒲州,同時將裴文安召回。
裴文安見到楊諒,對這個糊塗上司說:“兵機在於神速詭秘,本來打算出其不意,大王卻不這樣做,又把我召回,這是幫了對方的大忙。現在大勢已去,悔之晚矣。”
楊諒無言以對。
楊諒的錯誤在於猶豫不定。前面剛剛做出的決定,一轉眼又要改變,讓部下無所適從。就在他下令召回自己先鋒的時候,他的失敗就註定了。
軍隊首先在代州受阻。
代州總管李景手下有三個難得的將才:代州司馬馮孝慈、司法呂玉都驍勇善戰,儀同三司侯莫陳富於謀略策劃,擅長防禦之術。李景本事不大,但知人善用。他對部將充分信任,自己不干預具體事務,只是在衙署內坐鎮,不時地撫慰巡視而已。
楊諒的第一次進攻被很快擊退,將軍劉襲被李景擊殺;楊諒又派喬鍾葵率領三萬精兵進發動第二次進攻。李景手下士兵只有幾千人,加上城牆不很牢固,城牆相繼崩塌毀壞。但李景毫不氣餒,一邊打仗一邊築城。士卒們都殊死戰鬥,喬鍾葵多次衝鋒都被擊退。
就在戰事處在膠著狀態的時候,楊廣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整個戰局的決定:任命楊素為幷州道行軍總管、河北道安撫大使,率軍討伐楊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