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燈下隋朝 > 誅滅劉武周(3)

誅滅劉武周(3)(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

誅滅劉武周(3)

劉武周佔領晉陽後,士氣大振,立即派部將宋金剛攻陷晉州,進逼絳州,直搗龍門。宋金剛確實是一員虎將,一路衝殺,打到翼城、絳縣一帶,迫使唐軍節節後退。兵鋒所至,幾乎橫掃了整個黃河以東。此時唐軍境遇十分不妙,僅固守虞州(今山西運城)、泰州(今山西萬榮)等區區幾個城池。在劉武周的強大攻勢之下,原來追隨李淵的一些地方首領也開始反水,紛紛改換門庭,投入劉武周的懷抱。另一方面,佔據蒲坂的隋將王行本也與劉武周聯起手來,互相呼應,對唐軍形成了夾擊之勢。一時,“山雨欲來風滿樓”,形勢對李淵來說變得十分嚴峻起來。

李淵害怕了。

他說:“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

他認為現在敵人力量強大,不能與之抗衡,如果硬拼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不如暫且放棄黃河以東的地盤,退守關西,保住自己的老本。

這個策略比較保守,但也不無道理,所以附和的人很多。關鍵時候,李世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富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

他認為晉陽是成就帝王大業的根基,應該堅決奪回。而河東地區物產豐富,可以提供必需的物資。如果放棄了,就會斷了自己的物資供應,到時候,你想守關西也守不住。

李世民的分析具有前瞻性。為了打消李淵的疑慮,他主動請纓,親率三萬精兵,討伐劉武周以光復晉陽。李淵斟酌再三,最終同意了李世民的意見,盡發關中之軍,令李世民統率前往征討。

武德二年(六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天氣十分寒冷,黃河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這為唐軍過河提供了便利。李世民率軍從龍門順利渡過黃河,在絳州西南的柏壁屯兵,與宋金剛的主力部隊對峙,由此拉開了柏壁之戰的序幕。

劉武周是個地方軍閥,或者說是個土皇帝,他在治軍方面缺少章法,所以軍紀比較混亂。在他率領大軍席捲河東之時,軍隊士兵儼如土匪一樣,大肆燒殺搶掠,給當地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連當地的的那些地主豪強頭面人物也未能倖免。於是那些勢力較大的的地方頭頭們就相互聯合,結寨自保,以對抗劉武周的侵擾。

相反,唐軍則表現出了正規軍的良好素質,一路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夥一看,劉武周就是禍害,而李世民的唐軍才是人民的軍隊,於是自覺自願地站到了李世民一邊。不僅有許多的青壯年主動參軍,更有一些大戶人家主動捐款捐物,貢獻糧食。所以,李世民到達柏壁之後,儘管後勤供給出現了問題,但因為當地民眾的支援,這一問題得到了很好地解決。而大量的糧草儲備,讓李世民在戰爭中擁有了足夠的底氣。

毛主席說“兵民是勝利之本”。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兵員數量、武器裝備,而是民心和民意。

在軍糧問題解決以後,李世民變得十分沉著,也十分自信。為了消耗敵人,挫其銳氣,等待最佳的戰機,李世民下令休兵秣馬,堅壁不戰。同時又不斷地派遣小股部隊去襲擊宋金剛的補給線,跟宋金剛軟磨硬泡。

與此同時,李淵又遣永安王李孝基等攻打夏縣的呂崇茂,用以策應李世民。呂崇茂勢單力薄,就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派大將尉遲敬德、尋相前往救援。李孝基不是尉遲敬德的對手,被打得大敗。

尉遲敬德一戰而勝,得意洋洋地回軍澮州。李世民得到信報,就派令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至美良川設伏攔擊,尉遲敬德被打個措手不及,死亡兩千餘人。不久,敬德、尋相等又秘密率領精騎東援蒲坂的王行本,李世民得到情報後,親率步騎三千人抄近道夜奔安邑,設伏截擊,大敗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尋相隻身逃脫,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接連的勝利讓唐軍士氣大振,一些將領也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紛紛請求馬上就與宋軍決戰。

李世民再次表現出了一個軍事家的冷靜和睿智。他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決戰的時機並不成熟。

他對眾將說:“宋金剛孤軍深入,精兵猛將,都聚集在此;劉武周佔據晉陽,完全依宋金剛的庇護,軍無蓄積,靠打劫來獲得物資,因此他希望速戰。而我軍此時則應該養精蓄銳,以挫其鋒,分兵衝其心腹,等到他們糧盡計窮之時,就會逃跑。屆時我們就可以抓住時機,與其決戰,一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他繼續沿用襲擾之術,消耗敵人,拖垮敵人。同時

目錄
崩鐵:從格拉默開始的炎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