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後繼有人(第1/2 頁)
明德堂的落雁園內,一場特別的論學正在進行。主講者不是葉知秧,而是一位年輕的教習李元鋒。這個曾經倔強的少年,如今已成為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之一。
\"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授,\"他的聲音清朗有力,\"而是要喚醒每個人心中求知的火苗。就像當年先生教導我們的——教學相長,相互啟發。\"
葉知秧站在廊下靜靜聽著,眼中滿是欣慰。這些年,她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新一代教育者的成長。
正說著,王子明匆匆走來:\"先生,各地分堂的青年教習代表都到了。他們帶來了許多創新的教學成果。\"
大堂內,座無虛席。臺上正在展示的是一位來自邊疆分堂的年輕教習。他創造了一種特別的教學方法,把遊牧民族的生活經驗融入課程。
\"比如教天文,\"他解釋道,\"我們就讓學生跟著牧民觀察星象變化;學算術時,就用牲畜繁衍的例項;講地理,則跟著遷徙路線實地考察。\"
\"妙!\"葉知秧讚許道,\"這才是真正的活學活用。\"
接著是江南分堂的代表。她設計了一套\"互助教學法\":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結成對子,互相幫助。結果不但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之間的情誼也更深了。
南洋分堂的創新更令人驚喜。年輕教習們發明了\"海上課堂\":把船隻改造成流動的學堂,隨商船隊航行,為各國商旅和水手授課。
\"最有趣的是,\"那位教習興奮地說,\"不同國家的人在船上交流,創造出了一種特別的'海語',融合了各地方言,成了海上交流的通用語。\"
葉知秧聽得連連點頭。這些創新,都超出了她的預期。新一代教習不但繼承了明德的理念,更在實踐中開創了新的境界。
正說著,一個特別的訪客來了——是當年第一批明德學子中最調皮的那個,如今在西域辦了一所特別的學堂。
\"我們的學堂建在商道要衝,\"他說,\"專門為商旅和他們的子女設課。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的商人會帶來各自的經驗和見聞,讓課堂變得特別豐富。\"
午後,青年教習們分組展示各自的教學心得。有的創新了教具,有的改良了教法,有的開創了新的課程。最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創新都是從實際需求出發,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先生,\"李元鋒感慨道,\"現在我終於明白當年您為什麼總說'教育要因地制宜'了。只有紮根實際,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葉知秧微笑:\"你們做得比我想象的還要好。你們不只是傳承,更是在創新。這才是教育真正的生命力。\"
傍晚,一個令人振奮的提議出現了:成立\"青年教習聯盟\",定期交流創新經驗。這個提議立即得到響應。很快,第一批交流計劃就排出來了:
- 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
- 互派教習交流學習
- 共同研發教學方法
- 協作解決教育難題
\"我有個更大膽的想法,\"一位年輕教習說,\"何不建立'教育創新基金'?支援年輕教習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這個提議引發了熱烈討論。最後決定:由各地分堂共同出資,設立專門基金,支援教育創新。同時,建立評審制度,確保創新的質量。
夜色漸深,但討論的熱情不減。年輕教習們開始規劃未來的教育藍圖:
要在偏遠地區建立更多學堂;
要開發更多實用的課程;
要創造更好的教學方法;
要讓教育惠及更多人。
看著這些充滿理想的年輕面孔,葉知秧忽然想起了當年開始教育改革時的情景。那時的困難和質疑,現在看來都成了最好的磨礪。
\"先生,\"李元鋒說,\"您放心,我們一定會把明德的火種傳得更遠。\"
\"不,\"葉知秧說,\"你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傳承,而是要開創屬於你們這一代人的教育新境界。教育如同江河,只有不斷有新的支流匯入,才能奔流不息。\"
臨別時,葉知秧送給每位青年教習一枚銅鏡。
\"這鏡子,\"她說,\"一面照見過去,一面映照未來。願你們既能傳承先輩的智慧,又能開創新的天地。\"
望著遠去的年輕身影,葉知秧心中充滿希望。她知道,教育的未來在他們手中一定會煥發新的光彩。
多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