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禮制新篇(第1/2 頁)
一場別開生面的典禮正在明德堂舉行。來自各地的學子正在展示他們改良的新禮儀,既保留了傳統的莊重,又增添了實用的創新。
\"有趣。\"葉知秧看著臺上的展示,若有所思。這場\"禮制改良展\"是新一輪改革的重要嘗試,意在探索傳統與現代如何融合。
臺上,一組學生正在演示簡化後的拜師禮。不同於傳統繁複的程式,新禮保留了核心的\"敬師重道\"精神,但去除了許多繁文縟節。最特別的是,他們加入了\"互勉\"環節,體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這改動......\"臺下有老學究皺眉。
\"請看完整個過程。\"主持展示的學生解釋道,\"我們保留了'敬''謙''誠'三個核心環節,因為這是禮的精髓。但我們簡化了跪拜的形式,改為作揖,這樣既顯莊重,又便於日常施行。\"
他進一步闡述:\"最重要的創新是加入互勉環節。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以'為師者亦在學'的態度與學生共同進步。這正是明德教育的理念。\"
葉知秧點頭讚許。這正是她期待的改革方向:不是簡單的否定傳統,而是讓傳統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接著是商業禮儀的展示。這是一套專門為商賈設計的禮節,融合了傳統禮制的規範和商業往來的需要。
\"比如這個揖禮,\"展示的學生說,\"我們根據不同場合設計了三種程度,既顯得鄭重有禮,又不會耽誤商務活動。\"
一位來自西域的商人眼前一亮:\"這很實用。我們經常因為不懂對方的禮節而誤了生意。如果有這樣統一而靈活的禮儀,貿易就方便多了。\"
但爭議很快出現。一位老臣上書,指責這是\"褻瀆禮制\"。他認為,禮不可改,一改就會動搖根本。
林月笙召叢集臣討論。朝堂上,爭論激烈。
\"禮,乃治國之本,豈可輕改?\"老臣慷慨陳詞。
\"但禮之本義何在?\"一位新科出身的官員反問,\"禮者,理也。理應與時俱進,否則如何服務現實?\"
正爭論間,葉知秧踱步而出:\"諸位可知,現在的禮制,其實也是歷代改良的結果?\"
她取出一份古籍:\"《周禮》與《儀禮》的記載就多有不同。這說明古人也是根據時代需要不斷調整禮制的。關鍵是要把握禮的精神。\"
這番話讓爭議暫時平息。但更大的挑戰來自民間。有人擔心新禮會破壞傳統,動搖倫常。
明德堂決定用實踐來回應質疑。他們在各地學堂推行\"禮教實驗\",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新禮儀,並記錄效果。
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簡化後的禮儀不但沒有減少莊重感,反而因為易於執行而被更多人接受。特別是在新興的商業、外交場合,改良後的禮儀顯示出極強的實用性。
\"先生,您看這個。\"王子明遞上一份調查報告。各地學堂發現,接受新禮教的學生,在與人交往時既保持了禮數,又顯得更加自然真誠。
\"這才是禮的真諦。\"葉知秧說,\"禮不是束縛,而是規範;不是壓制,而是引導。\"
一個意外的支援來自邊疆。遊牧部族的首領表示,改良後的禮儀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漢文化。
\"以前那些繁複的禮節,\"一位部族長老說,\"我們總覺得疏離。但現在這種既重實質又講究靈活的禮儀,反而讓我們感受到了真誠。\"
最好的證明來自一場特殊的外交活動。當域外使節來訪時,新禮儀的優勢充分顯現:它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又具有足夠的包容性,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自在相處。
\"這不正是禮的真正價值嗎?\"林月笙說,\"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既有規矩,又有溫度。\"
隨著實踐深入,新的發現不斷湧現。有學堂發現,結合實際改良的禮儀反而更能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學生們不再把禮儀當作死板的規矩,而是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比如這個。\"一位教習展示了一套新編的\"啟蒙禮儀\"。這套專門為兒童設計的禮儀,把深奧的禮教原理轉化成生動的故事和遊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會尊重和謙恭。
漸漸地,反對的聲音減弱了。因為事實證明,改良後的禮制不但沒有破壞傳統,反而讓傳統煥發了新生。
\"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葉知秧對林月笙說,\"它證明了,傳統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