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慕錢滬劇團在天蟾舞臺演繹陶行知(第3/7 頁)
(陶:)天若有情,
(吳:)天若有情,
(陶:)應憐她,
(吳:)應憐他,生離死別,豈忍心。
(陶:)生離死別,豈忍心。
(陶:)眼看時局將變遷,風雨過後是豔陽天,今日離別為明天,樹琴你陽光沐浴青春妍。
(吳:)先生啊,樹琴與你心連心,願做比翼雙飛。生則並肩共患雁,死亦攜手赴黃泉。
(陶:)忍住悲痛聽我言,膝下四子需要你,望你傾關愛深,我縱有意外無掛牽。還有這畢生心血寫成的詩,妥善儲存只有你。
(吳)先生吟詩天地間,詩湧心田情連天,詩如其人人如詩,愛滿天下溢書籤。
(陶:)篇篇詩稿已成集,留在人間拜託你,你若知我憐我深愛我,你收好詩篇趕快離去,在晴朗的天空下定能團圓再相聚。
陶行知,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詩篇,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他的名字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其一生致力於教育的革新與實踐,用智慧與愛心點亮了無數孩子的心靈之燈。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教育資源匱乏,許多孩子連基本的受教育機會都難以獲得。而陶行知,卻以一腔熱血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鄉間田野間播撒知識的種子。他深信,教育是改變國家命運、照亮民族未來的關鍵。
故事發生在江南的一個小村莊,這裡的人們世代以耕作為生,對教育知之甚少。陶行知帶著幾本破舊的書籍和一顆熾熱的心來到這裡,決定創辦一所簡易學校,讓村裡的孩子們能夠讀書識字,開闊眼界。
起初,村民們對此並不理解,甚至有人嘲笑他是“瘋子”,認為讀書無用,不如多幹農活來得實在。但陶行知沒有放棄,他耐心地挨家挨戶勸說,用樸實無華的話語講述知識的力量,如何能夠改變個人命運,乃至整個村莊的面貌。漸漸地,幾位開明的家長被他的真誠所打動,同意讓自己的孩子試試看。
學校開學了,條件簡陋至極,沒有桌椅,就用土坯堆砌;沒有黑板,就用鍋底灰在牆上塗畫。陶行知既是校長,又是唯一的老師,他用自己的工資購買了一些基本的教學用品,更用自己無限的熱情和淵博的知識,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
他教授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們如何思考,如何獨立解決問題,以及如何擁有一顆善良、勇敢的心。在他的課堂上,孩子們學會了感恩自然,尊重師長,團結同學,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夢想著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歲月流轉,那些曾經被視為“瘋子”想法的孩子們,有的成為了村裡的教師,繼續傳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有的考入了大學,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還有的甚至遠赴海外,帶著中國文化的烙印,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
陶行知用他的行動證明了,偉大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希望,激發潛能,塑造人格。他的故事,如同一盞不滅的燈塔,照亮了後世教育者前行的道路,提醒著我們:在任何時代,教育的力量都是無窮的,而一個偉大的老師,能夠改變無數孩子的命運,乃至整個社會的未來。
滬劇演出結束了,觀眾和戲迷還是留下來,談論著陶行知感人的故事,正好當天上海戲劇評論家陳遠中先生也在看戲,他看到戲迷們對這出戏的熱烈討論,也參加了評論,並把對陶行知的研究跟大家一起交流:
他說道: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景星學社社員。1908年,17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
191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約翰·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在上海先後創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
1933年,他與厲麟似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1935年,在八一宣言”的感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