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慕錢滬劇團在亞蒙大戲院演出高明的長篇連臺本《琵琶記》(第4/6 頁)
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結合的作品。
作品名稱:琵琶記:
作品別名:蔡伯喈琵琶記
作者:高明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品出處:《高則誠集》。
文學體裁:戲劇文學。
字數:左右。
內容梗概:
《琵琶記》講述的是東漢時期書生蔡伯喈離別父母、妻子進京赴試,經年不歸,造成家庭悲劇,最終光宗耀祖的故事。
《琵琶記》劇本:
陳留都人蔡伯喈娶妻趙五娘,新婚兩月,夫妻和順相敬,蔡的父母身體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全家花下酌酒,為親祝壽。
不久,朝廷黃榜招賢,郡縣把蔡伯喈申報上司。伯喈以雙親年邁不能遠離為由,堅決拒絕。
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願伯喈上京赴考。然而蔡父認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時機,硬逼著伯喈赴試。
鄰居張廣才也一力贊成,且答應照顧蔡家。伯喈萬般無奈,只得打點上京。
伯喈一舉及第,登上狀元,官拜議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辭官,不料牛丞相此時卻奉旨招伯喈為婿,伯喈以有妻室、雙親年邁為由予以拒絕,一再辭婚。
牛相非常惱怒,奏明朝廷,聖旨不準伯喈辭官辭婚。伯喈只得與牛小姐成婚。
伯喈走後,趙五娘於家中盡心竭力地待奉公婆。
當時陳留逢上饑荒之年,生活艱難,蔡家陷入困苦之中。
蔡母埋怨蔡父不該逼伯喈上京考試,二人終日爭吵。
五娘從中百般勸解,並典賣釵簪首飾,換糧米養活公婆,自己卻背地裡吃糠捱餓,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濟糧,又被惡霸里正搶去。
五娘躲在廚房吃糠的行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們以為她在背地裡偷吃好東西。
一日蔡父蔡母突然闖入廚室,搶過五孃的飯食察看,才知道媳婦吃的是糠。
悲痛之下,蔡母一哀身亡,蔡父也後悔不該讓伯喈上京。
不久,蔡父罹病,臨終之前,對兒媳婦趙五娘的辛勤待奉深感愧疚,他要五娘改嫁,並留下拄杖一根給廣才,囑其等伯喈歸來,打他出家門。
蔡父死時,因無力安葬,五娘剪下自己的頭髮典賣,埋葬了公公,以麻裙包土自築墳臺,然後畫出公婆遺像,身背琵琶,一路彈唱行孝曲子,進京尋夫。
蔡伯喈在牛府彈琴抒愁,因為心意煩亂而時時出錯。
他思念父母妻子,託人往家鄉捎信,不料捎信的人卻是騙子,信沒有捎出去。
中秋之夜,與牛氏在花園中賞月,月色皎潔,牛氏心情暢快,伯喈見月傷心,思念家人。
牛氏窺探到伯喈的心事,於是勸牛丞相同意自己和伯喈回陳留探親。
牛丞相考慮再三,決定到陳留接取伯喈父母妻子來京。
趙五娘隻身到京城,適逢彌陀寺做佛會,便去追薦公婆。
在寺門前她展掛公婆遺像賣唱。
此時伯喈也前來佛寺祈禱父母來京一路平安。
伯喈隨從因五娘賣唱礙事,趕走五娘,伯喈將父母遺像帶回府。
五娘尋遺像到牛府,與牛小姐相遇,二人相惜,各訴衷腸,說出原委,才知道“三不從做成災禍天來大”。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與伯喈相見,彼此細說別後的情況,伯喈痛感“文章誤我,我誤爹孃;文章誤我,我誤妻房”。
牛丞相也回心轉意,同意伯喈偕牛氏、五娘回陳留守墓。
張廣才也知道伯喈事出無奈,原諒了他。全劇結尾是:牛丞相奉詔書到陳留,旌表蔡氏一門。
《琵琶記》所敘述的有關書生髮跡變泰後負心棄妻的現象,與宋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科舉制度規定,不論門第出身,只要考試中式,即可為官。
這為寒士發跡提供了一條捷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書生初入仕途,需要尋找靠山,權門豪貴也需要拉攏新進以擴充勢力。
聯姻便成了他們利益結合的手段。而當書生攀上高枝,拋棄糟糠之妻時,便與原來的家庭以及市民階層報恩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衝突,導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劇。
市民大眾厭惡書生這種薄倖的行為,不惜口誅筆伐,這就是宋代民間伎藝產生大量譴責婚變作品的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