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慕錢滬劇團在大華劇院演出滬劇《李鴻章與弼海清》(第7/9 頁)
三年(1907年),擔任閩浙總督。
1911年11月8日,福建新軍起義,松壽兵敗自盡,以身殉國。
對於清朝來說,也算是忠烈了,清廷追諡忠節,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湖廣總督:
聽到湖廣總督,一般會認為其管轄的區域中會有廣西或者廣東。但事實上,湖廣總督統轄的只有湖南和湖北兩省。
其之所以被稱為湖廣總督,湖南、湖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
湖廣總督是清朝九大總督裡面資歷最老的,其在順治元年便已經設立。
雖然在康熙年間有過短暫被廢,但總體存在時間還是位居九大總督之首。
而在這期間,湖廣總督任上也出過不少名人,比如林則徐、李鴻章、張之洞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戊戌變法中英勇就義的譚嗣同,其父譚繼洵也曾擔任過湖廣總督一職。
湖廣總督最後一任總督是段祺瑞,於1911年11月17日被委任為湖廣總督,不過當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段祺瑞根本就沒去上任。
不僅他沒去,在他前面的四任湖廣總督都沒有到任,這四人分別是袁世凱、魏光燾、王士珍和段芝貴。
最後一位實際在任的湖廣總督名為博爾濟吉特·瑞澄,於1910年升任湖廣總督。
瑞澄出身名門,祖父是大學士琦善,父親是黑龍江將軍恭鏜。
按理來說,這樣的人應該是清廷的堅定擁護者。面對武昌起義,不說要像松壽那樣以身殉國,但至少也要掙扎一下。
可是這個瑞澄毫無骨氣,武昌起義時,他率先棄城而逃。
半路上聽聞朝廷要降罪於他,他又出海逃到了日本避難,直到清朝徹底滅亡後才回來。
假如當初瑞澄不逃,或許武昌起義就無法成功。
按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斷不走,而彼之統馭必不失,秩序必不亂也。
從這個角度而言,瑞澄還算是武昌起義的功臣了。所以瑞澄從日本回來之後,也沒人為難他。1915年,瑞澄去世,享年52歲。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的前身是廣東總督,於順治元年設立,兼轄廣西。
與閩浙總督一樣,兩廣總督也有過一段分分合合的故事,廣西總督裁撤復立,折騰了不少年。
甚至於在雍正年間,為了方便西南軍務,廣西還被劃歸到雲貴總督管理。兩廣總督真正成為定缺,是在雍正十二年。
因為閉關鎖國,兩廣總督在清朝前中期的存在感並不高,甚至還不如雲貴。
直到清朝後期,國門被開啟,兩廣因為其地理位置特殊,地位逐漸攀升。
到了洋務運動期間,兩廣總督已經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實權派。因為一般兩廣總督除了統管兩廣軍政事務以外,還兼領南洋大臣,節制廣東水師和南洋水師。
劉坤一、張之洞都曾擔任過兩廣總督一職。
兩廣末代總督是張鳴岐,於1910年升任兩廣總督。此人也是個軟骨頭,甚至於比瑞澄都還不如。
張鳴岐當初是靠著賄賂慶親王奕匡當上的兩廣總督,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張鳴岐先是攜款潛逃日本,後又跑回來到袁世凱手下任職,成為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堅定擁護者。
更為可惡的是,抗戰爆發後,張鳴岐又當起了漢奸,為日本人做事。
海清(?~1710),戴佳氏,滿洲鑲黃旗人,自幼侍衛康熙帝,官至副都統,卒諡果毅。 雍正帝登基,贈一品大臣。
所處時代清朝,民族族群,滿洲鑲黃旗。
人物生平,父親噶祿,順治五年(1648)襲其叔色赫騎都尉世職,三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
順治十三年(1656),色赫之子塞勒年長,改令襲職。
噶祿初由侍衛,兼內務府主事,累遷內務府總管,康熙帝特授世管佐領。噶祿卒後,以海清襲佐領。
海清剛滿十餘歲即任侍衛,入直御前,洊擢一等侍衛。
康熙三十四年(1696),因徵噶爾丹增造制勝炮,命海清於景山內董其事,凡鑄炮四十有八。
工既竣,敕八旗都統每旗選炮手一人,各齎炮一,由驛馳送大將軍費揚古軍中。
康熙三十五年(1697)二月,上親征噶爾丹,海清從。三月辛未,由青城駐蹕滾諾爾,遇雪,從官及軍士服物由車運者及暮不至,上命海清以駞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