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聊齋志異蘊哲思 > 第1章 《聊齋志異》哲學解析

第1章 《聊齋志異》哲學解析(第5/3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穿越三國?不慌,我先拐走關二爺大唐里正喂!當乞丐去啊?穿越之帝臨九天快穿:每一個位面都是救贖文火影:開局解開查克拉限制老曹給的太多了,只能幫他打天下江花玉面大唐:開局抬棺勸諫,李二氣炸了餓殍:仙尊功高蓋主被猜忌?我轉投敵營龍珠:我被布歐吃出混沌體三世情愛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夫君,你是監國,不是暴徒啊斬神別人覺醒禁墟,你習武之人?九千歲:從伺候娘娘開始權傾朝野!夢幻旅遊者一品棄子

叩頭哭泣說:“承蒙恩寵,不敢推辭,但老母七十多歲,無人奉養,請讓我等她終年,再聽候任用。”一位像帝王的人,立刻命人查宋公母親的陽壽,一長鬚官吏翻冊後說:“還有九年陽壽。”眾人正猶豫,關帝說:“可讓張生代任九年。”於是對宋公說:“你本應立即赴任,現因你仁孝,給九年假期,到期再召你。”又勉勵了秀才幾句,兩人叩頭謝恩下來。秀才送宋公到郊外,自稱長山張某,並贈詩一首,宋公只記得其中“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宋公騎馬告別,回到家時,如從夢中醒來,原來他已死了三天,母親聽到棺材裡有聲音,扶他出來,他半天才會說話。後來打聽長山,果然有個張生在那天死了。九年後,母親去世,宋公辦完喪事,沐浴後入室去世。他岳父家在城西門裡,一天忽見宋公騎著金飾紅轡的馬,帶著許多車馬,到他家拜別,家人驚疑,不知他已成神,跑去詢問,才知他已去世。宋公曾寫自傳,可惜戰亂後沒留存,這只是大概內容。

2.賞析

思想內涵:體現了對孝道的重視,宋公以贍養母親為由請求延遲赴任,獲諸神認可,反映出孝道在傳統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還透過宋公的文章“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展現了蒲松齡的善惡觀,強調了善惡的複雜性.

科舉影射:作為《聊齋志異》中最早的科舉題材作品,反映了蒲松齡早期對科舉考試的肯定態度,他將陰界城隍的選拔也設定為科舉考試,表明其認為科舉是選拔人才的有效途徑,同時,關公作為試官,也體現了蒲松齡對公正考官的期待.

藝術手法: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故事奇幻又具真實感,如開頭點明宋公身份,結尾提及宋公自記小傳,以及張生的存在可被證實等,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讀者更容易代入故事.

3《聊齋志異·考城隍》的創作背景主要有以下方面:

時代背景

蒲松齡生活於明末清初,這是一個社會急劇動盪的時期。政治上,明朝亡國,清朝初建,統治者為鞏固統治,手段殘酷陰險,人民苦難深重,鬥爭激烈,文人感慨也更為深沉。經濟上,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凋敝,田園荒蕪。同時,明中葉以後的民主啟蒙思想仍在發展,王夫之、黃宗羲等人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也影響了蒲松齡的思想.

個人經歷

蒲松齡出生於漸趨敗落的地主家庭,早年打下厚實文學基礎,但他一生與科舉無緣,從19歲到31歲屢試屢敗,後做幕賓、坐館教書,期間又多次參加科舉,均未如願。這種科舉失意與生活困苦的經歷,使他內心充滿憤懣與不平,也為其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

文學傳承

晉朝幹寶的《搜神記》、南宋洪邁的《夷堅志》等志怪小說,對蒲松齡產生了影響。在這些作品的啟發下,他將現實感觸寄託於談狐說鬼,創作出了《聊齋志異》.

創作緣起

康熙十年辛亥,蒲松齡應同鄉孫蕙之聘在江蘇寶應縣衙幫辦文牘,接到家書後,感慨自己一事無成,遂將收集的奇聞異事寫入“夷堅志”,即《聊齋志異》,《考城隍》便是其中的早期作品.

4.《聊齋志異·考城隍》反映了蒲松齡多方面的思想感情:

強調仁孝思想

文中宋燾因老母無人贍養,請求考官准許其為母盡孝後再赴任城隍一職,得到考官們的認可,體現了蒲松齡對仁孝這一傳統美德的推崇,認為其是為人的根本,即使在神鬼世界,也同樣受到重視.

表達對科舉制度的複雜情感

一方面,透過描寫陰間公正、民主的科舉考試,讚揚了陰間以考生德才為選拔標準的方式,反襯出對陽間科舉制度的不滿與批判;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對理想人才選拔制度的期許,希望陽間的科舉能夠真正選拔出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體現善惡觀念

主人公宋燾所寫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得到諸神稱讚,反映了蒲松齡的善惡觀,即強調以人的主觀意志來判斷行為的善惡,注重行為的動機而非僅僅看重結果,體現了他對道德本質的深刻思考.

展現救世情結

作為古代士人,蒲松齡以文載道,透過該篇表達了選賢任能的治國構想、對正心誠意人格的期許以及持之以恆的現實追求,體現了其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與擔當,充滿了批判與建設的雙重熱情.

流露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蒲松齡一生科舉失意,他借宋燾在陰間考城隍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狐妖小紅娘之狐妖技能影視宿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