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113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以後,他們都釋放強大的願力在攝受眾生,而我們之所以沒有被願力給攝受過去,是我們善根不夠。
所以你不用去埋怨,去後悔,我們沒有趕上兩千五百年前那一個時代,後悔也沒有用,關鍵是這個世間上有無量無邊的佛陀,而每一尊佛都釋放強大的願力在吸引我們。我們現在要反省的是:在那麼多諸佛的攝受當中,我們怎麼沒有被其中一尊佛攝受過去?按照《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的出世善根不成熟。因為佛陀不攝受人天種性的,因為人天種性是共外道。
所以,你會往生到佛淨土,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要麼有出離心,要麼有菩提心。你說,欸,淨土宗呢?淨土宗你也要有出離心,也要有菩提心。這個往生的心跟出離心、菩提心是隨順的,沒有一個人往生不想成佛的,極樂世界的安排就是為了佛道安立的。所以,嚴格來說,佛陀的三身都是無量的,是這樣子的。
我們看第二段。
(二)佛為執跡門應身佛者,示佛久遠已成之本門法報二身,令知應身佛乃法報二身所起之隨緣妙用。佛為執法身常住,無修無證者,示法身雖眾生本具,要由修功圓滿,方得開顯,令知慕果修因。
前面講到一心體用而安立無量壽。第二層意思,這以下講到破除兩種執著。
佛陀為執著跡門應身佛的,開顯佛陀的本門的法報二身;為執著法身常住的,佛陀告訴我們,你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就是破除執理廢事,也破除執事昧理,讓你保持理事無礙的中道。這是第二個意思。
看第三段。
(三)本品“開跡顯本”,所開顯者,即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之“一心真如”之體,無有始終,名為無量壽。不僅佛壽無量,眾生壽亦無量。
這段是很重要!這段是佛陀講<如來壽量品>最深的意思。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要講本門呢?就是在說明,其實本門的法身功德,就是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諸佛所證,正是眾生所迷。
這一點蕅益大師很強調。就是說,我們到本門以後,你一定要怎麼樣?開始把前面的三週說法的一心三觀,要跟佛陀的法身功德串連起來。一佛乘的思想,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能切斷的,不可以切斷的。就是因為你修理觀,啟動你一念心性的清淨跟具足,所以你才有法身,而這個法身就是你理觀來的。所以蕅益大師講,這個一念心性正是眾生所迷,也正是諸佛所證。
所以這個觀心就關鍵了。所以你就知道,我們從果地的功德知道,三世諸佛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變現,來自於——因為他空中的月亮,來自於法身。而為什麼有法身呢?是來自於理觀的智慧成就的,其他的六度都是助行而已。是這個概念。
這個地方等於強調,理觀是整個根本,因為它貫穿了從你前面的名字即佛的整個修學過程。
你名字即佛就開始有理觀了。你要說,我不會修理觀,那沒關係,讀誦。透過語言文字,透過讀誦,文字般若總可以吧?你每天讀個半個小時,你的心中也是有一念心性的覺悟跟觀照,你每一天在栽培你的法身。
欸,你慢慢進步了,到五品觀行位,開始不用文字了,開始“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觀行即法身。你不要以為你沒有法身,你那個法身叫觀行即法身,小幼苗。
然後你進入相似即法身。佛陀還為了相似位特別講一品叫<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位,那個時候你的法身會現出在六根裡面。所以,儘管還沒證得法身,他有一種相似的氣分出現,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產生重大變化,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得到,別人聞不到的你聞得到了。這個時候雖然還是業報身,但是你的內心的法身有一定的水平了,就是相似位。
到真正的一念相應,分破無明,法身顯現。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說,諸位!佛陀的法身不是佛陀專有的,這個就是圓教的思想特別的地方,因為它“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圓教的好處就是,你一開始就站在跟諸佛同一個水平上,佛陀也是在一念心性顯出法身,而你在一念心性修觀。就是說,你一開始就回家,雖然你沒有你爸爸那麼有錢,但是你別忘了,你跟你爸爸是住在同一個家庭裡面,這是圓教的思想。所以,真正的六即佛,只有圓教有這個意思。就是你在讀誦經典的時候,你就有名字即法身,你就有名字即報身,你也有名字即應化身。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就在強調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才是本品的真實含義。就是把你這個果報跟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