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122集《妙法蓮華經》(第5/7 頁)
。從修行的角度,我們的理觀當然是一心三觀,就是觀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一切法是如夢如幻,唯心所現,這個是理觀。但是這個理觀要有事修,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這個讀誦,諸位,讀誦有兩種:一種是五種法師,這個是約法門,修行的法門;讀誦又有約品位,就是“讀誦品”,這個是講觀行的淺深。所以讀誦它也同時是法門,那麼法門就通於所有品位了;另外一個,讀誦是偏講“讀誦品”,這個不一樣。
總之,五種法門是一個事修,由事修而幫助一心三觀的理觀,由理觀又產生另外一個事修,那另外一個事修就是六度萬行了。就是在因地的時候,是透過五種法門幫助理觀,那麼慢慢地就是六度的歷練,這是事修。
總而言之,這個隨喜功德有兩個:一個是隨喜佛陀的功德,第二個是隨喜佛陀的智慧,就修理觀事修。那當然,重點在修隨喜佛陀的智慧,這一段講的是智慧。
我們看第二個,經文要義,有兩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二、經文要義
(一)前品佛陀詳細分別,聽聞佛壽無量,所得種種功德利益。其中包括深位菩薩所成就之“證聖益”及“發心益”,及中位菩薩所成之“佛世四信”及“滅後五品”之益。今品特為佛滅之初心菩薩,但有“一念隨喜”,未及事修,所獲之功德。
前面的<分別功德品>是詳細地分別我們聽完法身常住的功德以後而產生的利益,這個地方主要包括深位的菩薩。深位菩薩有這個“證聖益”,就是法身菩薩有十一種的證聖,以及相似位的發心。這個是深位菩薩。
也包括了中位菩薩的“佛世四信”、“滅後五品”,就是觀行位的。你可以有兩條路:一個從四信,一個從五品下手。這是中位菩薩。
那我們初心菩薩呢?初心菩薩就講到<隨喜功德品>,佛陀特地為佛陀滅度後的初心菩薩開示。我們在學習《法華經》的時候,讀誦《法華經》的時候,產生一念的隨喜,包括對佛陀功德的隨喜,也包括對一心三觀的隨喜。這樣的隨喜,未及事修,沒有談論六度萬行,就是一念的隨喜而已,那麼它到底有什麼功德。本品就說明這個隨喜的情況。
(二)本品除正說聞法內觀所生之“隨喜轉教”功德外,更兼明聽法勸人所成之功德,其中有四:一自往聽法;二分座與人;三勸往聽經;四具聽修行。
本品所說的隨喜功德,其實有淺深的差別。從深處說,這種隨喜叫做隨喜轉教。這個是觀行位了,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內心的隨喜。他不但是信解,還有產生觀照,甚至於為人說法。這種隨喜是深,是屬於五品觀行位了。
那我們凡夫的名字位是什麼呢?我們的隨喜叫做聽法勸人,屬於外在的隨喜。這個包括了四種:自往聽法、分座與人、勸往聽經、具聽修行。就是,我們自己不能產生觀照,我們只是一種簡單的信解產生隨喜。那我們沒關係,我們可以去聽聞,去勸人聽聞,或者別人聽聞的時候做種種的護持,這樣子也是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隨喜有淺深兩種差別:深處來說是內心的隨喜,是觀行位;淺處來說是外在的隨喜,是名字位。這一品主要講兩件事情。
己二、廣格量初品功德 分二:庚一、彌勒請問;庚二、如來垂答
我們看二百九十二面,己二的“廣格量初品功德”。前面的五品,佛陀特別把初品放在後面,就是來加被我們初心菩薩。
庚一、彌勒請問
先看庚一的“彌勒請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就是佛陀先講深位菩薩的法身跟相似位的這種聖證以後,接著講中位菩薩的四信五品,最後講到初心菩薩的隨喜品。在講這個初品之前,彌勒菩薩就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聽聞《法華經》,包括一佛乘的果地的法身常住,包括一佛乘的因地的一心三觀,而對這個佛果跟佛慧生起隨喜,那麼這個隨喜有多大的福報呢?它這個重頌的偈說:世尊滅度後,若有人聽了《法華經》,而內心產生一念的隨喜,未來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福德?
這個隨喜,蕅益大師說,這個人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初心;第二個,初聞。我們解釋什麼叫初心,就這個人是初學佛,當然是善根深厚的初學者。第二個,初聞,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