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123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是“無明熏習故”。這些煩惱是怎麼來的?就是從清淨心不斷地熏習,就產生貪瞋痴的雜染相出來了。
那怎麼辦呢?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當我們變成無明所主導的時候,我們一般人的行為是被性格主導。你是什麼性格,你就容易造什麼業。也沒有人把所有的殺盜淫妄全部做光吧?有些人偏重殺生,有些人偏重偷盜,有些人偏重邪淫,各式各樣。所以這個無明染法基本上是沒有清淨業的。
但是,如果他去學《法華經》呢?他去讀誦《法華經》呢?這個時候,在無明妄想當中,他啟動了真如門而產生一種逆向的熏習。我們前面講過,真能破妄。妄想再怎麼大,是因為你攀緣它,你執著它,它才有力量。因為它本來就是外來的東西,因緣所生法,所以你一旦內觀真如,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具足的時候,這樣子就產生一種破妄顯真的功能,就逆轉了。
為什麼古人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諸位!六道眾生是怎麼產生的?是在夢中才會出現。就是一個人,因為你顛倒了,攀緣了,你才會出現六道果報。就是說,我們跟諸佛同一個心性,我們怎麼就六道輪迴,佛陀怎麼就受用法身的功德,這怎麼回事呢?因為我們做夢,他是覺醒的。我們因為妄想的熏習,所以就自己產生了六道輪迴。但是你要回光返照,欸,你的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有一天你成佛以後,你會說,欸,那上一輩子的、我無量劫的六道輪迴,跑哪裡去呢?就跟做夢一樣。你醒來的時候,你說,那我昨天做夢的時候,我遇到很多人事,那現在夢境跑哪裡去了?答案只有一個:覓之了不可得!就“覺後空空無大千”。
所以,整個生命就是隻有兩種情況:要麼無明勢力強大,無明燻真如,那你就產生六道輪迴;那你一回光返照,真如開始啟動,真如燻無明,就是大般涅盤。生命只有這兩種情況。
這樣子講,這個一念隨喜的功德就顯現出來了。就是世間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就是標準的生死凡夫了。他呢,他也不學《法華經》。不學《法華經》,他整天只能夠跟著妄想走,他把妄想當作自我。這種人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了,這個六道輪迴的輪迴就看不到底部了,就這個人輪迴就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了,沒有人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這第一種,就是標準的生死凡夫。
第二個,靠事修的。他就是不斷地修學法門,唸佛、持咒、拜懺。但是這種來自於外力的攝受,只能暫時調伏。暫時調伏就是說,你今生在的時候你受了菩薩戒,所以你不敢造業。你不敢造業並不是因為你自己有防非止惡,不是。你是思惟我造了業以後我墮落三惡道,我造了業以後違揹我的誓願,違揹我的戒體,所以不敢造惡。而不敢造惡它的力量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外在的戒體的攝受。那這樣有個問題,我們前面說過,你內心的功德只要是外來的,都是暫時借的。你來生來的時候,你萬一沒有再受菩薩戒呢?你來生來的時候,萬一你沒有遇到佛法呢?你上輩子的正念都是向外面借來的,等到你來生沒有遇到佛法、沒受菩薩戒的時候,你那種調伏的功能全部喪失掉。而你又加上福報大,那很可能就開始放逸了,就很可能落入印光大師說的三世怨。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沒有產生一種內心的調伏,你所有的正念都來自於外力給你的攝受。這個是非常危險。就是這個人一路走事修路線的。
那一念隨喜為什麼殊勝呢?因為它是第一次發自內心的一種觀照跟調伏。而這種功能,記住!它不借外境的,只能內善根。雖然它只是一瞬間,但是有這一瞬間,就有第二瞬間,因為真如是不可破壞的。諸位!光明出現以後,我們沒有聽說黑暗會破壞光明。所以,光明,你只要累積一分,它就有兩分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菩薩戒說,你一個人成就大乘種性就是成就菩薩戒體。真正的戒體,尤其《梵網經》的戒體,它是透過理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而產生的一種防非止惡。
而這種防非止惡是怎麼回事呢?“雖造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這才是真正的功力。就是說,這個人他即便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即便生長在非洲沒有佛法的地方,他內心就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就是有人帶他去造惡,他可能很多朋友,他隨順他們,但是他一旦造惡以後,“雖造惡業,速疾能悔”,他自己會產生慚愧心。你問他為什麼,他說不出來,因為他沒有接受佛法。但是他那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是因為他因地修理觀,這種理觀不是借來的,所以他在因地造業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