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第118集《妙法蓮華經》(第6/7 頁)
貌;辛二、示功德;辛三、明位行不退
這地方有長行。長行當中,先說出這個一念信解的相貌。
辛一、出相貌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這個眾生雖然沒有親自參加法華會上,但是他退後經過菩薩輾轉聽聞,他聽到“法身常住、三世益物”以後,能夠生起一念的堅定的信解,他所成就的功德不可限量。
這裡的“一念信解”,蕅益大師的判教是圓教的初信。這到底信解什麼,我們說一下。蕅益大師說,他信解一念心性“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眾生之所久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解。
我們如果學三乘的權法,就是學因緣所生法,特別是,因緣所生法最有代表的是什麼?唯識學。只要是以因緣所生法立教的法門,對我們的內心世界都是批評的多,讚歎的少。比方說你不要相信你的內心,你的內心只會打妄想、造業,所以你應該皈依三寶,只有三寶可以救拔你。所以在因緣所生法當中的一般的權教的法門,都是說你這個心是萬惡之源,所以我們不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有信心。
只有進入了法華思想,講到不二法門。諸位!不二法門只有圓教才有,就是真妄不二,煩惱即菩提。就是我們內心性具十法界,我們有雜染的一面,所以你會打妄想,因為我們有眾生法界,但是這個打妄想的心中也具足了佛菩薩的性功德。所以你讀《法華經》以後,知道真妄不二的時候,你相信世尊所久證的法身,就是我們久迷的一念心性,只是我們沒有去內觀,不斷地攀緣,就失去了一念心性而已。
所以你能夠在一念信解就開始內觀了:原來我這一念心,一念心性,它往後觀進去最後就變成佛陀的法身。你能夠產生這樣的信解,那你就算沒有修其他法門,你的功德就無可限量。
辛二、示功德
這以下看辛二的“示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 喻所不能知。
前面講到一念信解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一念信解的功德。說有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他理觀薄弱,所以他雖然受了菩薩戒,但只能修事相的六度。他花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那由他就是千億)的時間來行五波羅蜜。比方說檀波羅蜜,就是佈施;屍羅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毘梨耶,精進;禪定波羅蜜,乃至於除了般若波羅蜜。這個人很不錯,他有大乘的善根,發菩提心以後受了菩薩戒,廣修五度。但是他沒學《法華經》,所以他缺乏內觀的智慧,他也不相信他這一念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他只相信佛陀,相信法寶,他不相信自己的心力不可思議。那麼他修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這麼多的事修的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的數目,而趕不上一念信解的功德。
這段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有兩種解釋。蕅益大師的解釋是約果證的差別來安立。他說這個人雖然修了五度,但是他完全靠願力在支援,他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是靠他的誓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這個缺乏般若波羅蜜,變成一個有漏的果報,“六度無般若,空成有漏因”。所以,你修再多的有漏果報,加起來還是有漏。而他一念的信解,它是一種清淨無漏的善根,它是跟你的自性功德相應的。再多的有漏果報,都不可能跟一念的清淨的善根相比,因為它是成佛的正因,而你這個還是有漏的果報。所以蕅益大師從這個果報的差別來安立。這第一個,一個有漏,一個無漏,這不能比。
第二個,古德的解釋是善根不退。就是說,修行不是說你修了多大的福報就怎麼樣。一個人成佛能夠快,你不能夠退轉,因為退轉是最大的傷害。你不能修、修、修,修得不錯又掉下來,回到原地了。一念信解,他因為從內觀,他的善根是不退轉的。只要不退轉,對望未來的功德來說他就超過你了,因為他不斷增上。從善根不退,他超越這個前面的五度。
辛三、明位行不退
我們看這個善根不退。看辛三這一段,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