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132集《妙法蓮華經》(第6/7 頁)
作,你跟佛陀是一家人,就自然感應道交。這個感應道交的信根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如果你現在用十法界來建立這個感應道交,說我是六道凡夫,佛陀是佛法界,那這個差了四法界,那你怎麼說服你自己能夠感應道交呢?你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你一天到晚說,你業障深重,佛陀萬德莊嚴,那你們之間怎麼感應道交?你告訴我怎麼感應道交?當我們是一個乞丐的時候,你認為你是真實的乞丐,你跟大富長者就沒有交集了。你只能夠說,我雖然業障深重,但是他是我爸爸,那就可以感應道交了。
所以這個地方,《法華經》它不僅是牽涉到大乘善根,它還牽涉到你往生的淨土善根。凡是不思議境的,都是要從自他不二建立起來。否則,你自己講信心,我看你的內心都很虛,你講的都不踏實。因為你沒有理論基礎,那這樣的信心就有問題。所以諸位!你受持《法華經》,你的成佛的善根,你往生的善根,這兩種善根一次完成。
所以這個地方說,“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看下一品,〈囑累品〉。
這個〈囑累品〉,跟前面的〈神力品〉等於是一組的,都是在付囑流通,都是佛陀親自來操辦這個結示勸修。
我們看附表第四十八,第六十五面。有兩段,先看第一段的“解釋品目”。
一、解釋品目
“囑”謂佛所付囑。“累”是殷重再三。佛以一乘妙法,殷重再三付囑菩薩,令其受持流通,以自利利他,此從“如來聖旨”得名。又則“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 ,此從“菩薩敬順”得名。是故如來從座而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妙法。大眾曲躬合掌,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如是殷勤授受,故名〈囑累品〉。
“囑累”這個“囑”,就是佛所付囑。前面是佛陀顯神通,這地方佛陀就親自出言,來囑託法身菩薩,親自來囑託。那麼這個囑託為什麼叫累呢?就是佛陀在囑託的過程,內心非常的殷重,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大家,你們一定要在末法時代弘傳《法華經》,千萬不要讓《法華經》斷滅了。就非常殷重,叫做累。
那麼囑累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有兩層意思了:
第一個,從佛陀的角度來說,佛陀以一佛乘的妙法,再三付囑與會的法身菩薩們,令其受持流通以成就自利利他。“此從如來聖旨得名”,就是能囑託的是佛陀。
那麼接受囑託的是誰呢?是法身菩薩。“又則囑是頂受所囑”,從菩薩的角度是接受佛陀的囑咐。“累”從法身菩薩來說,他甘心接受,不畏疲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因為法身菩薩自己也說,他自己在受持弘傳《法華經》的時候,他自己也受益,他能夠增進大法,增道損生。
所以總結,“是故如來從座而起”,伸出右手摩法身菩薩的頭頂,授以難得的妙法。這個約著能授的佛陀。接著,所接受的菩薩,菩薩大眾這個時候“曲躬合掌”,隨順世尊的教誨而依教奉行。也就是,如是的殷勤授受,包括佛陀是能付囑,菩薩是接受付囑,故名〈囑累品〉。
所以這個〈囑累品〉是雙方面,佛陀是能囑咐的,菩薩是接受囑咐的。佛陀非常殷重,菩薩非常甘心,就合成〈囑累品〉。
我們看第二段的“經文要義”。
二、經文要義
前品佛現“神力”,普令大眾心生敬信。今品佛以手摩諸菩薩頂,以正式付囑,流通妙法。如是能令如來“法身常住”,眾生佛種相續不斷也。
前面一品,〈如來神力品〉,佛陀是二話不說,直接顯神通。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子呢?讓大家起歡喜心,由歡喜心產生了斷疑生信。而這一品,佛陀是用手去摩法身菩薩的頭頂,而且正式地付囑,交代他們要在佛陀滅度以後流通妙法,勿令斷絕,使令十方的世界能夠“法身常住,眾生佛種相續不斷也”。因為,你這個《法華經》住世佛種就住世,佛種住世就有佛陀出世,就有法寶的流通,就有僧寶的成就。
所以,這個流通分雖然分成三段,其實是主要兩個人物:一個是佛陀,一個是菩薩。付囑流通主要是佛陀,佛陀親自付囑。親自付囑中,現神通力是斷疑生信,成就自行的功德;〈囑累品〉是強調要發願,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這個付囑流通包括〈神力品〉跟〈囑累品〉,主要是成就自利利他,這是佛陀親自操辦。其實後面幾品都是法身菩薩現身說法了,法身菩薩自己過去怎麼修《法華經》,現在怎麼利他,用這種種的三昧神通來證明《法華經》的功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