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109集《妙法蓮華經》(第7/7 頁)
森”,你有你的根,他有他的花,就是產生多元化的結果。但是,地水火風其實是沒有差別的,雨水也沒有差別的,關鍵在哪裡呢?
我們看第三段,“莫向枝條大小尋”。同樣的雨水,同樣的大地,有些人心向外攀緣,有些人內觀,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出來了。有些人變成大樹,有些人變成小草,就是觀照的問題了。
所以整個《法華經》,第一個,你要先相信;第二個,你要不斷地去觀照它。不只是瞭解就可以了。
有關這個觀照,我們把它總結成三點:
第一點,就是事前的防患,或者叫事前的防護。我們在《法華經》講到四安樂行,就是理觀雖然超越因緣,但是它跟你的身口意有關係。你的身業要保持調柔寂靜;口業要和合無諍,你不要整天想要找人家去爭執,你的理觀會破壞的;第三個就是內心的安住,慈悲善巧,對你修理觀有幫助。所以你這個四安樂行,你要給你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動劃出一條紅線。
我再講一次,理事是分不開的。事修有障礙,一定障礙你理觀,你不可能切割的,不可能切割。所以佛陀講四安樂行就是,你的理觀只能在身口意安穩的情況之下才能夠成長,所以你在事前一定要有一個防護。
第二個,事中的安住跟調伏。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問題,你如果臨命終要保持正念,你最好現在就開始培訓你的臨終正念。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一念心遇到外境刺激的時候,馬上產生反應。這個是最大的盲點,也是對我們最不利的,因為你看到灰塵馬上撲過去,你就完了。諸位!我們無量劫所留下的因緣是太多了,所以,注意!你一定要建立一個觀念:因緣是不能處理的。你知道嗎?灰塵不能碰。我們遇到事情說,欸,開始在論誰對誰錯,就落入了業力的惡性迴圈了。你這種思考模式培養起來以後,你就很難往生了。
就是說,因緣不能處理。那因緣怎麼辦呢?因緣只能放下。你要體會。你要處理因緣,你就沒完沒了了。諸位!你就沒完。你的人生的目的不是來處理因緣的,尤其是你現在的身份,也不是來處理因緣的。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該報恩,報恩;該善巧方便攝受,攝受。等到初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說,我要處理我過去的恩恩怨怨了,你可以這樣講。你現在,你現在是什麼水平?你怎麼可能處理因緣呢?你現在一個生死凡夫,去挑戰你的阿賴耶識,是吧?所以,對我們來說,“時時勤拂拭”對我們臨終是沒有幫助的,平常可以,平常我們儘量結善緣。到了臨終的時候,只能夠安住鏡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定記住!臨終的時候不是處理因緣,是放下因緣,放下是最好的處理。所以因緣,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這樣懂嗎?說,欸,我臨命終我就會想到。不可能!你現在不培訓,你臨終的時候一定是,跟因緣碰撞以後你馬上起反應。這是習慣性。所以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怎麼樣?逆向思考,迴光返照。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的心不跟外境走,而回過來去安住你自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要觀想我本來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就是臨終的準備,是逆向的迴光返照。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記住!安住鏡子,而不是去處理灰塵。這第二個。
第三個最重要了,叫事後的燻修。我們最好是,一天不管你多忙,抽出一個小時時間做功課,否則你把《法華經》聽完以後,你只是叫做結緣,你永遠活在信解,你沒有觀照。當然,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來生的善根比別人強,這是事實。
那麼這觀照,我們還不會觀,怎麼辦呢?簡單!讀誦,就靠文字。佛陀的文字相是從佛陀的清淨法界流露出來的,他每一個字是不增不減的,你不能動的。所以我們前面的十四品,跡門全部講完了,佛陀的智慧,權法、實法都講完,你可以開始讀誦。先拜二十分鐘,靜坐唸佛二十分鐘,先求止,然後,最後二十分鐘誦經。
我們學院現在有做這個讀誦版,這個唱誦版還沒有做好,讀誦版已經出來了。我們陸續地把它貼到我們的官網,包括淨土教觀學苑,包括妙法蓮心學院。你透過這個音聲也幫助你攝心。我們現在前面十四品都做好了。你可以從音檔配合我們的講義。
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有一個功課。你不能靠一個禮拜兩天來聽師父的上課就會建立觀照。你來聽《法華經》叫做建立信解,你相信這件事情。但是這個真理在你的心中落實,就是靠觀照,觀照跟日常生活的歷練。
我們跡門先上到這。休息十分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