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111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這是說明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所攜帶的眷屬的情況。
攜帶眷屬最多的,就是用恆河沙來做單位的。有些的法身菩薩各自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這最多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都是一心求佛道的,就求大乘法的。這些帶有六萬恆河沙眷屬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六萬恆河沙數。六萬恆河沙的菩薩,各帶了六萬恆河沙的眷屬,“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這些菩薩里面眷屬最多的,就是六萬恆河沙。
或者少一點的,也有帶五萬恆河沙。那麼五萬恆河沙,“其數過於是”,就是說,眷屬的數量越少,這些領導者菩薩的數量就越多。所以,領導五萬恆河沙眷屬的菩薩數目,是遠遠超過領導六萬恆河沙的。就是數目越少,這個菩薩就越多,領眾的菩薩就越多。或者有帶四萬恆河沙,三萬、兩萬、一萬,乃至於一千、一百,乃至於億萬分之一恆河沙。這就以恆河沙做單位的,有這麼多。
第二個,用“那由他”做單位。那由他就是千億。有千萬那由他。
或者有一般數目的,就是萬億、半億。當然這些,我們說過,數目越少,這些領導的菩薩就越多,或者百萬、一萬,乃至於三、二、一。甚至於有的是“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有些人是單獨一個來,他是沒有眷屬的。那麼這些人數目就最多了,這些的數目就超過前面的所有有眷屬的數目了。這是說明眷屬的情況。
我們看結示。第三段。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如果我們把那些領導者菩薩跟眷屬菩薩總數加起來,用一般的古代的計算的器具,就是行籌,就像筷子,一根一根地這樣數,那你用過於恆河沙劫的時間都算不出來,眷屬太多了。
這個菩薩,一般來說,到了法身菩薩以後或多或少都有眷屬。這個眷屬怎麼來的,我們看古德怎麼解釋。
我們一般修理觀的時候是內觀真如,所以是離一切相的。就是,你今天十個人修習理觀,十個人是相同的。不可能說,你內觀真如的時候跟他內觀的真如是不一樣,不可能。因為你離相,他也離相,那離相的結果,大家回到原始點,大家都相同。
但是,事修就不一樣了。因為《法華經》的修學是內觀跟外修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事修就會有自己的願力,有自己的修學,以同願同行招感各自的眷屬。比方說我們大家聽了《法華經》以後,大家知道內觀真如、外修三乘,那麼外修三乘就很多元化了。你喜歡佈施的,你喜歡做義工的,你以後成就法身菩薩以後,招感很多修佈施、做義工的。他喜歡放生,欸,沒關係,他就招感很多喜歡事修放生的,跟他在一起,跟他學習。他喜歡持戒,那麼他就用這種持戒的同願同行招感他的眷屬。
所以,雖然大家入理觀的時候是“常同”,但是他一旦入事修的時候就“常別”了,就常同常別。在這個常別當中,就各有各的跟隨的眷屬。當然,未來成佛以後,他的應身佛一定跟這些眷屬有關係的。因地的同願同行,這就是眷屬的由來。為什麼有的眷屬多?可能這個時代的人喜歡做義工的多,他做義工的眷屬就多。這個時代的喜歡放生,他放生的眷屬就多。跟這個菩薩個人的修行沒有直接關係。
這個講到眷屬。
庚三、問法師是誰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這段經文是整個<從地湧出品>的真正的目的。就問說,從地湧出的這些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廣結善緣的菩薩,到底是誰教化他的?這是重點了。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他們精進地修學菩薩道,但是他們一定有一個因地,他們也是從凡夫修來的,那麼他在因地是生死凡夫的時候,是誰教化他們成就這種大乘善根的呢?從大乘善根裡面開始發起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修學種種的法門跟經典,乃至於種種的六度功德而增上。
我們知道,<從地湧出品>重點不在於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它是要借本門弟子的功德來說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廣大。在《法華經》之前,大乘經典雖然對佛陀有些片段片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