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7集《妙法蓮華經》(第2/7 頁)
陀是“逗會他意”。你就喜歡這種,你就好這一口,所以佛陀就先滿足你的需求。
其實,追求快樂、追求寂靜,都不是佛陀內心的世界。佛陀是恆順眾生說的法。等到你從追求快樂到追求寂靜,到一個程度,佛陀開始講他內心的世界。
那麼佛陀您老人家到底是怎麼想的?您對這個人生是怎麼想的?我們開始進入佛陀的法界了,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就是進入法華的思想。
按照佛陀的意思,外來的東西都不圓滿,只能當一種過渡。就是說,你去追求一種快樂,是你求來的,有問題;你去追求一種寂靜,這個寂靜也是你求來的,不圓滿。因為你追求寂靜,時間長了就是“不樂修善,忘失大悲”,因為你這個空性跟有相的因緣是對立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內觀真如。就是說,如果你要知道佛陀是什麼世界,那請你把心調整一百八十度,從一種外緣的修學而提升到內觀的修學,開始內觀你的真如,啟動你內心的自性功德力。
啟動自性功德力,第一個,當然就是觀一念心性當體即空。我們一個人開始內觀以後,你就知道什麼叫做怕:哎喲,我的心中有這麼多垃圾、這麼多妄想!一個不靜坐觀照內心的人,他老是向外攀緣,他不知道他心中有多少垃圾。無量劫來每一次的受生,我們因為追求這種快樂的影像,由原來的“本來無一物”,卻去“到處惹塵埃”,每一生都惹很多塵埃。時至今日,已經塵埃滿滿,看不到鏡子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佛陀說,你不要處理它,你也沒辦法處理;你先把灰塵放掉,你不要去管灰塵,你只要做到不隨妄轉就好,就是做到無住就好,把心先拉到你的生命的原始點。就是說,你現在這個鏡子,已經看不到鏡子了,也沒關係,但是你要憶念那個鏡子。就是,你不要管灰塵,觀察這個當初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開始找到生命的原始點。
所以結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如果觀到這個時候,你會心生大歡喜,原來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並沒有真正地改變你。當然,你一定要跟著它走,那是你自己願意被改變。就是說,原來無量劫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雖然我們經歷了無量劫的生死輪迴,我們的生命經驗累積很多的妄想,這些都沒有真實地染汙我們的本體。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地方。
所以這第一個,空觀,就是把心拉到生命的原始點,觀到心性的本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請注意,這個“清淨”的前面為什麼加一個“本自”?就是這個清淨不是你修來的。如果這個清淨是修來的,那對不起,凡夫沒有分,那就是《華嚴經》的清淨了。為什麼這個清淨我們有分呢?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種清淨叫做“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個法門就是一大優勢了。這個清淨不是誰給我們的,是每一個眾生都有的,只是我們忘失了,現在把它找回來。就是說,我現在沒有本事達到《華嚴經》的清淨心,那是修來的清淨心;但是我可以找到我本具的清淨心,總可以吧?你說我是一個乞丐,我沒有本事去創造一個新的家庭,但是我可以回我自己的家,總可以吧?我原來可不是一個乞丐!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從向外攀緣而轉向內觀。攀緣快樂追求寂靜,這個都是方便門。你真正要進入佛的法界,你應該去啟動你內在的東西:第一個,啟動你的空性的清淨心;第二個,假觀。假觀在本經是很特別的,觀十法界十如是。當然,我們的目標是鎖定佛法界的十如是。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只要有美好的佛陀的相狀,就可以啟動佛陀的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我們不斷地透過誦經、透過思惟、透過憶念佛的功德,告訴我自己:我是佛陀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這個時候,透過你觀照十如是,它的結果就變成只有一個:你一定會發起菩提願,你一定會有一種成佛的衝動。
所以第三個,發起菩提願,是前面的觀照十如是來的,而觀照十如是又是以安住清淨心做基礎。你沒有安住,你帶妄修真,你帶著妄想去修十如是,你也修不來。它這三個是息息相關的。
就是說,諸位!當你想要學《法華經》的時候,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了,表示你很認真地開始要進入你內心世界了。如果你還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還沒有資格學《法華經》。對不起!你可能去找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修修人天乘,修修二乘的涅盤寂靜。你一旦學《法華經》,那就是說,你的生命跟外境已經暫時(至少你是暫時)先離相。每一個人都是要先離相。離一切相,才有辦法即一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