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42集《妙法蓮華經》(第4/6 頁)
不管是造五逆十惡,還是修人天的五戒十善,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何況是出世間的三乘善根之人呢?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對於“各各與之,不宜差別”,他做一個說明。他有一段很重要的話,說佛陀度化眾生,叫做“不移本習,而示真實”。什麼叫“不移本習”呢?就是佛陀面對生死凡夫,他不會想改變你的習氣。比方目犍連尊者喜歡神通,舍利弗尊者喜歡智慧,優波離尊者喜歡持戒,那麼佛陀對他們的教育,“不移本習”:你喜歡神通那就修神通吧,智慧也可以,持戒也好。
那麼怎麼樣從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呢?蕅益大師就引用天台的教觀,叫做“一切法趣”。這句話很重要,不容易理解,但是你把它聽懂以後,對你操作很有幫助。
什麼叫“一切法趣”?真如有不變性,但是它有隨緣性。比方說你佈施,操作佈施的時候,如果你不懂大白牛車,那就是修佈施的“法”,要修這個法。如果你知道怎麼樣操作大白牛車,修理觀,迴歸到一念心性,知道能唸的心、能思的心不可思議,那麼這個時候大白牛車就是“佈施為法界,一切法趣佈施”。就是說,你在佈施當中,你的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已經跑到佈施這個法去了。這樣懂嗎?
我再講一次,“佈施為法界,一切法趣佈施”,就是說,真如本性本來是遍滿的,你不修的時候它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一動,開始修佈施的時候,它這個大白牛車就跑到佈施,來加持你的佈施這個法。當你在持戒的時候,“持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持戒”。就是真如是清淨,但是它又隨緣。你在持戒的過程中,他跑到持戒的法去,幫助你持戒的法。也就是說,你的佈施跟你的持戒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佈施、持戒只有法力,你多一個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有兩種力量,因為真如的加持力跑到那邊去了。所以你的佈施更加堅固不容易退轉;第二個,更加圓滿、廣大。
所以,這個真如的操作好就好在哪裡呢?它有差別習性,它也有平等性。就是你不修的時候它是“一切法如”,你開始修的時候叫做“不移本習”,它不改變你本來的習氣,“而示真實”。
你看我們唸佛也是一樣,“唸佛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說是“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讚歎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沒有提佛號的時候它是圓滿的,但是你念佛的時候,“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當你念佛的時候,所有的真如跑到這句佛號去了,去啟動這句佛號。蕅益大師不是說嗎?一個人,你不懂真如本性,你不會真正懂得佛號的力量;你沒有用佛號的力量來幫助你,你也不可能開顯真如本性。也就是說,你整天打妄想在唸佛,你把無量光、無量壽念成有量光、有量壽,因為你的心態太狹隘了。但如果你今天透過理觀的智慧來唸佛,那就不一樣,那是“佛號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佛號裡面有你的大白牛車的力量,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隨佛號的因緣而顯現出來。這個佛號就是,你念的佛號有你的自性功德力在裡面,就在這裡,就是所謂的“不移本習,而示真實”。
寅四、諸子得車歡喜喻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三乘的諸子本來心中是要三車,結果佛陀給他一個大白牛車,可以說是“得未曾有”,內心感到歡喜。那麼為什麼“得未曾有”?因為“非本所望”,就是超乎他心中的期待。
諸位!諸子為什麼離開三界?他們可不是奔著成佛去的,他們只是想要離開三界火宅,沒想到佛陀給他成佛之道,所以說是“非本所望”,超越他的期待。
那這樣講,佛陀先施設三乘的方便,然後再給他一佛乘的成佛之道,這樣子佛陀是不是有虛妄的問題呢?
醜四、佛無虛妄喻分三:寅一、垂問;寅二、回答;寅三、述嘆
寅一、垂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佛陀就問舍利弗,說:“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長者最後沒有給他們三車,而是平等給予諸子一個珍寶的莊嚴的大白牛車,那麼這樣子這個長者難道是虛誑妄語嗎?你一開始說給三車,結果給他一個大白牛車,那這樣子是不是有妄語的問題呢?
看這個意思佛陀不適合自己回答,佛陀必須要由舍利弗,由當機眾自己回答。我們看舍利弗怎麼來回答這個問題。
寅二、回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