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第82集《妙法蓮華經》(第5/8 頁)
七寶塔,遍滿其國。
應身佛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他不是我們內心本具的,他是要靠因緣的修德創造出來。既然是因緣所生法,第一個,它有時間相,有空間相。它的時間相是什麼呢?“劫名寶明”,它當時,就那一個時代的人,心中出現各種光明,叫寶明。“國名善淨”,就是這個國土是他們具足清淨無漏的善法所成。“其佛壽命無量阿僧只劫。”這個壽命對我們是很重要,壽命久遠。“法住甚久”。佛滅度後,弟子們“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一般應身佛,我們看前面,阿羅漢前面的授記,大概二十小劫、四十小劫。這個富樓那尊者這一期的應身佛竟然是無量阿僧只劫,這個壽命非常久。當然,對一個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的聖人來說,時間就沒有關係了;但對凡夫來說這個壽命很重要,因為你往生以後希望一勞永逸。
這個地方就講到富樓那尊者他的因地跟果地的相互的關係。
癸二、重頌 分二:子一、頌本跡;子二、頌授記
子一、頌本跡 分二:醜一、總頌諸聲聞本跡;醜二、別頌富樓那本跡
醜一、總頌諸聲聞本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這個地方先講到本跡的功德,再說明本跡的相狀。
先看功德。佛陀把前面的富樓那尊者的因地跟果地的道理再講一次。“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這個佛子不是指富樓那尊者,是指的他所有的千二百弟子當中,有一些人是“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千二百弟子都是在大通智勝佛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產生退轉了,有很多已經是增上成就法身菩薩了,但是“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他的目的就是要“善學方便故”。他們已經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而開始在成就他的不可思議的應身佛了。
他怎麼樣能夠作各種相狀來示現呢?“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他們為什麼願意生生世世現出家相來護持諸佛呢?因為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道理,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生長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當中,“知眾樂小法”,眾生在五濁惡世的時候痛苦加重,在痛苦逼迫之下,大家會開始重視自己的自了,“而畏於大智”,而害怕這種大乘的中道實相。就是說,在痛苦當中,大家會喜歡修空性來自我保護,而不喜歡從空出假。
所以就是為什麼這個聲聞弟子他們願意示現聲聞的相,因為眾生就喜歡空性,所以“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既然他在五濁惡世面對的根機都是一種小乘的根機,所以他就以空性的方便門來化導諸眾生。而且對外來說,說自己是聲聞弟子,那自己的智慧“去佛道久遠”。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以此來度脫無量的眾生,“皆悉得成就”,因為要同事攝。當然,佛陀弟子也有一些大菩薩,比方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但是一般的根機比較小的眾生,他可能寧可去接近聲聞弟子,因為覺得他們跟他的檔次比較接近。所以,從同事攝的角度,這些聲聞弟子其實都有資格來示現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這種大菩薩的相狀,但是他看到有些眾生可能跟他有緣,而這些有緣眾生是“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所以就以這個現聲聞相來度脫他們,使令他們“皆悉得成就”,先成就小乘的小果。
雖然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小乘的小果是“小欲又懈怠”,就是你成就初果,趕不上初地,但是,“漸當令作佛”,從一佛乘的角度,小乘的果位也可以轉入到真如本性,也可以到大乘佛法的,就是先以欲鉤牽。“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所以他們的真實相貌,是把自己的法身功德隱藏起來,現出那種非常謹慎,走路都很小心的這種聲聞相狀,表現出少欲知足。其實他們的內心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他們是要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這個是講到他的一個本跡的功德。
我們看本跡之相。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