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62集《妙法蓮華經》(第3/6 頁)
四種目的:
第一個,歡喜。“皆令歡喜,快得善利。”佛法第一件事情,契機。你要快樂就先給你快樂,你要往生就先讓你往生。為什麼呢?快得善利,皆令歡喜,先滿足你的心願。這第一個,佛陀達到第一個效果。
第二個,生善。你根機更好,“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生善,讓你產生信進念定慧,這個善根讓你生起。這個善根它的力量就更大了,它不是讓你歡喜而已,它會讓你今生得到安穩,來生得到快樂。更重要的是,我們講,修行達到五根是很關鍵,信、進、念、定、慧。這個根,你看一棵樹,它一開始長得不太好,但只要根部還在,這棵樹就有無窮的希望、無窮的能量。你一旦生起善根,它就會不斷地不斷地生長,到最後就能夠成就聖道的快樂。雖然現世安穩,來生是快樂,但是從未來來說,這個善根力會讓他以道受樂,出世的道法。這講生善。
第三個,破惡。“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當他善根更強的時候,他聽聞這個佛法,那就不是歡喜、生善,他能夠調伏煩惱,調伏生死業力。這個人對佛法的理解更深刻了。
第四個是最圓滿了,他聽聞佛法以後,“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他能夠入第一義諦,入理。他通達瞭解權法、實法怎麼樣操作,先完成短期目標,再完成長遠目標,他能夠漸入中道實相。
就好像空中的大雲,下一味的法雨,使令一切的三草二木,各種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隨著你的大小根機,同時得到你所需要的滋潤,重點是“各得生長”。就是同樣一片法雨,佛陀是根據眾生的根機,使令得到四悉檀。
我們舉一個例子說明。說有一天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去。到天上以後,目犍連尊者看到一個天人,身相光明而且特別的莊嚴。他就問這個天人說,你在因地的時候,你做人的時候,是修何因緣而得生天?這個天人說,我在做人的時候就修一個善法,就是無瞋。他說,我上一輩子是一個婢女,我的主人脾氣很不好,我稍微服侍得不好,他是又打又罵。但是我為了保護我的工作,我就不發脾氣。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情況,我的重點就是不瞋。我就是因為不瞋的善法生天了。喔,目犍連說,知道了。走著走著,他又遇到另外一個天人。他說你身相這麼光明、莊嚴,你是因何因緣生天呢?他跟目犍連尊者說,我過去生做人的時候,我就信守不妄語。我上輩子是做生意的,我不管賺錢不賺錢,我就是如實宣說,就講真實語。所以我在因地的時候就修不妄語而生天。目犍連尊者就疑惑了,從天上飛到人世間,就頂禮佛足而白告這件事情。他就請問佛陀,佛陀您老人家不是說生天要具足修五戒十善嗎?為什麼這兩個天人只修一個善法就能夠生天?佛陀說,因為他修這個善法的時候,他發願,這個地方不同。
我們一般在修善的時候只有信心:我相信這個善法是一種功德相。但是當你產生一種堅持,就是說,“我不發脾氣”跟“我一定不發脾氣”,那是不同概念的。諸位!他從信仰產生的勝解,產生髮願,他不是用信解來修善,他是用願力來修善,所以這個力道就不同了。
同樣一個善法,你給很多人持,其中一人可能只是得到人的快樂;但是如果另一個人是有強烈的願望的人,他在持這個善法的時候多了一個堅持,這一個善法就可以讓他生天。所以你說法門是不是圓滿的?當然,如果說你今天拿這個不瞋給菩薩來持,那就不是生天的問題了,那叫一個菩薩的功德莊嚴,他未來的依報國土,那個宮殿、樓閣,正報妙、依報妙。
同樣一個法門,為什麼不同人修學產生不同的效果呢?因為佛法本來就是有歡喜、生善、破惡、入理。一般人可能在佛法當中得歡喜益,靠信解。但是有些人修一個法的時候,他能夠產生信心,信進念定慧,產生善根力。有些人在修法的時候,他不但不發脾氣,他還可以調伏瞋心,那更厲害。這個法門操作能夠調伏煩惱,能夠破惡,甚至於在修無瞋的時候他還會知道:我內心就是本來清淨,沒有什麼發不發脾氣的問題,隨順真如而修無瞋。請你告訴我,不妄語跟無瞋,到底它的定位是人乘呢?是天乘呢?是聲聞乘呢?是菩薩乘呢?沒辦法定位!就是,同一個法雨滋潤不同的眾生,各自生長,眾生各取所需罷了。
子二、合差而無差
前面講根機,這以下講無差,最後的會歸處是無差。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我們前面講到佛法的差別相,是就短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