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第68集《妙法蓮華經》(第5/6 頁)
候對你是最有利的。拉到真如,它可以把業力稀釋掉,先把這個業力稀釋掉,只剩下妄想就好對治了。這樣懂嗎?先把業力稀釋。就是你從真如的角度,“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先把這個妄想中的業力稀釋掉,剩下妄想,它就不是你對手了。這樣懂嗎?
就是說,會讓你起大煩惱的一定是你非常親的眷屬,非常親的,越親的眷屬會讓你起越大的煩惱。這樣你們聽懂嗎?我跟你講,煩惱不可怕,但是這個妄想後面有業力,那就無解,人生就無解了。
但是你也不要覺得不公平,誰叫你上輩子欠他呢?是吧?所以眾生是互相討來討去。《楞嚴經》說這個討,它不會討得剛好,它討的超過,你知道嗎?就是說,你欠他,他討超過了,下輩子你又去討,所以討來討去大家都別出去了!就這樣子。
那你現在說,好,我業力到此為止了,那你就開始要化解業力了。就是不管你怎麼樣,我不跟你互動了!這個時候,把這種帶有業力的煩惱拉到真如本性的法水來,先把業力釋放,稀釋掉,先把它洗掉。真如本性裡面有業力嗎?沒有,對不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你把這個思想多念幾遍,把業力稀釋掉以後,剩下妄想就好處理了,那就是一個生滅相。所以我們必須把所有的妄想都拉到一念清淨心來,先把業力釋放掉。你如果站在業力的對立面跟它對著幹,你一定失敗。我們面對妄想沒有問題,但是妄想後面有業力,你就無解了。你看多少做母親的,你明明知道你兒子在騙你,你還是把錢掏給他。這很簡單嘛!事後你非常起煩惱,但是下一次你還是把錢給他,就這樣子。因為這背後有業力,業力就沒有道理可說了,因為你欠他的。
也就是說,你今天不修真如,那你人生就很被動,你就等著業力來修理你了。說白了就是這樣子,你就準備還債了。你要還不起,你就起煩惱了;那你起煩惱,你又不甘心,又造業。好,那就是輾轉相續了,那這個人生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要以真如本性做一個停損點?就是說,過去不管怎麼樣,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拉到真如本性,先把業力釋放,稀釋掉,剩下妄想就好處理了,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它很快就消失掉。
我們看最後一題,第四題。
【學員提問】如果我們隨緣弘法時,因不識眾生根機而推薦了《法華經》,導致眾生對經典的誤解,是否也要擔負因果?
【師父答疑】因果是這樣的,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但是我們不講方便門,我們講真實義好了。
按照佛法的真實義,因果的建立是“心作心是”,你的心造作業力,你的心變現果報,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所以宗喀巴大師解釋佈施度,他講得很清楚,什麼叫佈施?他不約外境。不是說我今天送給十個人蘋果,你送給一千個人蘋果,你的佈施比我強。它不是這樣安立的,這種思想是很低階的。佈施約能佈施的心,是約心安立的。你是一個貧窮人,你佈施一個蘋果,比有錢人佈施一百個蘋果來得大。它是約心安立的,這是第一個。我們首先知道什麼叫諸法因緣生,是心為業主。這第一個。
你知道以心為主的時候,就是說,那就各造各的業了。你當初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發心是正確的,是善心,然後你做你的合理的判斷;你面對的境,你當時也覺得說,這個人是可度的根機;心境和合,你的業就是善業了。就好像說,你護持一個孤兒院,每一個月寄三千塊。這孤兒院裡面後來出了一個殺人犯,你覺得你要負這個因果嗎?你不必。你當初護持孤兒院的時候是一念善心,心境和合,從唯識的角度它已經形成一個種子了。至於眾生,各造各的業,他未來是怎麼樣,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當然佛陀講,你要弘法觀機,就是說你要判斷一下。你要把《法華經》介紹給他,你要先判斷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會排斥。一般來說,《法華經》人天種性的人不會排斥的。喜歡修福報的人,他看到《法華經》很高興,但是他把《法華經》當福報修,他是不斷地誦。所以人天福報的人,你可以介紹他《法華經》。菩薩乘那更不要講,只要懂菩薩乘,一定會相信權實二法的。《法華經》最怕是二乘偏空的增上慢人。一般會毀謗淨土的,毀謗《法華經》的,毀謗高階經典的,都是修空性的。因為空性這個法修得好,的確很快解脫;修得不好,他對於這種妙有的東西會排斥。
所以你看這個人,如果說他對空性很執著,甚至於對功德妙有排斥,那你暫時不要把《法華經》給他,但是這種人也不多。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