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13集《妙法蓮華經》(第6/7 頁)
生法忍。這個是初地以上境界了,我們凡夫只有兩種,叫做生忍跟法忍。
其實忍辱它不是一個什麼法門,它是一種個性。忍辱跟精進這兩個都是一種性格。懺公師父說,修行的成敗跟個性有關係。他講的就是忍辱跟精進。一般來說,比較有道心的人、出世心比較強的人個性都比較剛強。這個時候如果你個性調不過來,你的成就就不大了。一個菩薩的個性要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就是忍力中有行力、行力中有忍力。
初學者最重要的,我覺得一個人忍力很重要。一個初發心的在家居士或者初發心的出家眾,我可以告訴你,你的成敗前面五年大概決定了。為什麼呢?你說,我的時間還很長,我那麼年輕!這跟年不年輕沒有關係,這叫做先入為主。你五年當中什麼都不學,你也不想去學教理,就整天做慈善事業,你這一輩子就走上這條路了。你說,欸,我晚年再來學。你不可能學了,你養成習慣了。出家眾更明顯。我個人帶過佛學院,我帶過一兩百個出家師父。你大概看他前五年的表現,把它拉長就是一輩子。你看他後面就是這樣子了。所以你這五年一定要忍得下來。
其實學佛是這樣,菩薩道也是這樣。它是三階段,前面這一段要好好靜下來。你千萬不要學佛以後就開始做有的沒的,你先搞清楚什麼是佛法的道理,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你做什麼事有個分寸。前半段是先自修,然後才去行菩薩道,最後才是收尾,又回到靜修。如果你學佛以後,教理什麼都不學,就在日常生活裡面做義工,你這輩子就這樣子了。因為什麼?因為定型了。
這個人他走這個路,他今天走一次、明天走一次,你看這個草,走久了以後,這個草叢就走出一條道路。你看,有些人不學教理,他自己也會搞出一套道理出來。愚痴不可怕,但是你長時間愚痴會變成邪見。因為你有樣學樣,沒有樣你就自己亂想,你會想出一套道理出來,而這個道理往往是似是而非。諸位!如果道理你想得出來,那麼佛陀幹麼要出世?是吧?你想想看,說你自己從生活中能夠體驗道理,那佛陀就不需要出世了。
我們看看佛陀講忍力,說“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這初心菩薩就是這八個字!“獨處閒靜”,你一個初心菩薩,什麼都不知道,你好好地學教理,搞清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你不要一輩子創造了功德,也創造很多過失,到晚年再來後悔,來不及了!你一開始就要把這條道路怎麼走搞清楚。
這個就是忍力。這個大概五年是關鍵。
癸四、問進
好,我們看精進。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我們前面說過,菩薩的個性,一方面忍,調柔善順;一方面要勇猛精進。我們看這個行力是怎麼回事。
“又見菩薩”,彌勒菩薩說,我又在光明當中見到某一類的菩薩,他“勇猛精進”。這個精就是專一,他在某一個時間鎖定一個專一的法門,或者唸佛,或者持咒,或者拜懺。第二個是進,它是輾轉相續不間斷。專一、相續。
那麼他是怎麼專一、相續呢?“入於深山”,就是他遠離憒鬧,息諸緣務,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幹什麼呢?“思惟佛道”。什麼是大乘的中道實相,什麼是父母未生之前我們本來面目。當然這個思惟也包括學習了,學習思惟、思惟學習。
這個精進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專一;第二個,相續。但我個人覺得相續更重要。我自己在佛學院做教務主任的時候,我很怕一種人,就是,“主任,三年之內我都不下山!”就這種人,我很怕。“主任,我一天拜一千拜。”這種人我更怕,因為這種人過不了多久就離開了。這種偏激式的修行,他沒辦法持久。所以你看看你身邊的人,周遭環境看一看,只要在修行的跑道上一開始跑得很快的,到最後,跑道上找不到這個人了,反而只見到那些慢慢跑的。其實,我最喜歡聽到一句話說:“我一天拜兩百拜。”我起大歡喜。你去注意看吧,凡是一開始起跑點跑得很快的,到最後這個跑道找不到人了,人沒了。
所以,懺公師父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所以這個老人家,真的薑是老的辣,能夠有經驗。諸位!我告訴大家一件事情,修行是馬拉松賽跑,它不是短跑。你跑得快沒有用,看誰跑得長才算。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定課。我們很怕初學者就開始亂衝,你知道嗎?因為你修行遇到了挫折,當你退轉以後,心中會產生一道很深的陰影,你的自信深受打擊。而這種打擊,你除非修空觀修得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