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集《妙法蓮華經》(第3/8 頁)
搞清楚,然後把這個道理放到我們五蘊身心來,它操作起來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就是要靠思惟。聽佛法就像牛去吃草,思惟就像牛的咀嚼。你看牛,沒事就跑到樹下去,嘴巴動來動去,就是在咀嚼,把這個草轉成營養才有辦法消化。
所以,聞、思,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你為人說法,兩件事情:破邪、顯正。當然,這是要善巧。但我個人是覺得這樣(我自己的經驗),你不能把重點放在破邪。你把道理講清楚了,讓他自己判斷。因為其實破邪沒什麼用。宗教的東西,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你試試看。你跟你的同參道友辯論,你覺得哪一次有結果?有沒有結果?沒有結果。他相信就相信了。所以,破邪只能當兼帶,否則就引起教內的很多的諍訟,而且也達不到效果。所以我個人是覺得,以顯正來破邪,你把道理講清楚。
除非有一種例外:這種邪見已經非常嚴重,變成主流,而且影響到這個法門的修學了。比方說淨土宗,你把淨土宗的佛七帶到一種追求感應神通,我們唸佛的目的就是要看到佛陀,這就很嚴重了。唸佛是一心不亂,感應道交是自然形成的。你一開始就要見佛陀,這種唸佛你會出事的。這種思想已經嚴重影響整個淨土法門,變得烏煙瘴氣了,那菩薩必須要出來講真話了:感應道交不是這樣子的,感應道交是“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沒有一個人是直接強求的,沒有一個人是心外求法。就是,什麼叫感應道交?你把你自己準備好了,佛陀自然會現前,你不必多心。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把感應道交改成追求感應神通,那我們作為菩薩,我們不講話不行,這種情況是它已經形成主流了。如果這個邪見不是主流,你講也沒用,你就把正確方法講清楚就好。所以我認為顯正比破邪重要。
壬三、雜問 分七
前面的六度是次第,是針對一個初心菩薩。他修學必須要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有一定的次第。這個雜問,是針對久修菩薩。久修菩薩他沒有什麼次第了,他可能到一個程度以後,他會專攻一個法門,可能專攻禪定、專攻智慧、專攻持戒等等。我們看久修菩薩事修六度怎麼回事。
癸一、問禪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這裡的禪定跟前面的禪定不一樣。前面的禪定是針對初心菩薩的收攝身心,就是你這個菩薩不能一天到晚整天忙,你要有一段時間來修習禪定、修習智慧,來把身心收攝一下。這個地方是久修菩薩。這個禪定,他一帶動的時候是有功德的。這裡面講到慈悲喜捨的功德。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他在一種寂靜的心中。這個“宴”就是安詳地靜坐,他入了一種寂靜的心中。菩薩入禪定,跟外道入禪定不一樣。菩薩是有大福德,他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他大福德。他這個心一靜下來的時候,天龍鬼神是知道的,對他恭敬、禮拜甚至於供養。菩薩對這種境界“不以為喜”,他不生歡喜,他保持平常心。就是這個禪定跟舍心——慈悲喜捨的舍心相應。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他在入禪定的時候放大光明,等於是顯神通了。那麼幹什麼呢?拔濟地獄眾生的痛苦,使令他們能夠栽培善根、令入佛道。這個地方是禪定跟慈悲相應,就是慈悲喜捨的悲。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這個菩薩要強調光明呢?因為有些眾生有障礙,他必須要用這個光明來破除障礙,說是“遇光安樂,觸者受益”。其實佛陀說法也經常放光明,有些人有障礙,用光明是最快地直接破除障礙。
這種帶有功德的禪定,我們一般的說法就不叫禪定,就叫三昧了。他那個心一寂靜以後,會出現很多功德,慈悲喜捨,各式各樣的作用,我們一般這種叫三昧。
癸二、問進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前面的精進,是說一個初心菩薩,強調一種點點滴滴的定課。那麼這個老參,他為了要突破,他有一些固定的加行。
又見菩薩,他在某一個時間必須要有一種加行。怎麼回事呢?“未嘗睡眠。”比方說般舟三昧,就是常行三昧,他九十天當中不坐不臥,在山林中經行,勤求佛道。他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呢?他不是修無益的苦行,他是為了要以這種功德來回向無上菩提。我們一般的精進,我們前面說過,必須在一種穩定的環境,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