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3集《妙法蓮華經》(第7/7 頁)
對的;但是厭離娑婆的時候你不能操作過當,否則你到時候就很難回入娑婆了,就是這個問題。
《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你做什麼事情,請你把眼光放遠一點看,你不要只是想到短線。要離開三界,你想想看,你這個操作方法,等到你離開三界,直到你往生以後,你未來成佛怎麼走,所以《法華經》有這個好處。就是說,你要檢查你現在的路對你以後的成佛之道有沒有不好的影響。你說我以後再說,你以後就很難說了。你就是阿羅漢這樣,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他是運氣好,遇到佛陀,用《法華經》把他救出來;你要沒遇到《法華經》,那你就覺得這個感傷就一失永失了,那誰也救不了你了,永遠就卡在這個涅盤寂靜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聲聞人從《阿含經》的建立信心,到方等時的受到刺激,到般若時的甚自後悔。講到這裡,他認為說,完了,我這輩子就這樣子了,就是阿羅漢了。
辛四、疑悔斷盡
我們再往下看。到了法華會上,阿羅漢得到了救拔,疑悔斷盡。看經文。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我們知道,前面的舍利弗尊者,在《法華經》前,證得阿羅漢以後、還沒有入涅盤之前,他內心是充滿了感傷。這個感傷就是說,“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這個感傷還不是一天兩天,是證得阿羅漢、經過方等般若以後,可以說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只要沒事,我想到這件事情就感到訶責,感到悔恨。我當初怎麼就沒有選擇去修大乘的因地,我怎麼就修小乘法?他其實是充滿著悔恨。
一直到法華會上,“而今”,這個“今”就是從佛陀講〈方便品〉以後,“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佛陀說,放心!你們沒有一個人走錯路,所有的都可以彌補。你只要多做一件事情:內觀真如,把成佛的共同的因找到。你只要把真如找到,會歸真如的時候,你就能夠斷除疑悔,就可以重新回到一佛乘來。所以,“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他知道,原來自己什麼都沒有失掉,只要改變心態。所以他的心從憂悔而變成安穩。
我們先說一下舍利弗尊者的過去(其實後面會說到)。舍利弗尊者在聲聞當中他還是蠻特別的。因為他過去生有大乘善根,他以前曾經跟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學過《法華經》,而且修過六十小劫的菩薩道。後來因為婆羅門跟他要眼睛的因緣刺激,他退大取小了。所以他的大乘善根是比較深厚的。我們看〈信解品〉,四大弟子,善根各有不同。尤其是迦葉尊者,他自己講他自己的學習過程,他經歷了方等、般若,看到菩薩的大乘功德,能夠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他自己說,他心中不生任何好樂。所以這個善根有不同。
所以諸位,比方說你讀《阿彌陀經》,讀《無量壽經》,這怎麼樣檢視你的大乘善根呢?你看到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依報——宮殿、樓閣、蓮花,依報莊嚴;正報莊嚴——身相、神通、壽命,你一點感覺都沒有,那你的大乘善根有一點問題了。如果你只是喜歡苦、空、無常、無我,空、無相、無願,那你的大乘善根過去生栽培是有一點輕薄,因為你對於妙有的東西不生好樂,而這個是大乘善根的指標。因為空性大家都有,我們不能從空性判定一個人的善根。三乘共坐解脫床,你把聲聞緣覺菩薩三個人請到佛堂裡面,入一切法空的時候,他們三個是完全一樣的,一空無二空,真理不可能兩個。但是你把這三個人請出佛堂,讓他去度化眾生,那就見高下了,就是這個功德妙用就見高下了。所以判定一個人的大乘善根很簡單,你給他讀《華嚴經》,你淨土宗給他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他如果讀完以後完全沒有感覺,那可能要加油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這一點就值得讚歎舍利弗尊者,他在沒有講《法華經》之前,他在方等般若看到菩薩的功德,他自己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這一點是值得讚歎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