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30集《妙法蓮華經》(第2/8 頁)
你要做一隻小狗,你就沒有辦法去接觸三寶了。所以佛陀的最低標準就是,你至少不能失去人身,這是佛陀的底線。當然,成佛是不著急了,但是你不能把你的身心世界搞得很糟糕。為了讓我們的修行能夠不斷增上,佛陀的底線畫出來:五戒十善,這是佛陀的底線。就是說,你可以不要馬上成佛,你也可以不要馬上知道真如本性,但是請你不要墮三惡道。這是佛陀的底線,“安隱眾生故”。
壬二、頌釋迦佛章 分二
癸一、總頌權實二法
前面是講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樣度化眾生的。分兩段,先總頌權實二法。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慾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其實釋迦牟尼佛跟其他諸佛也是一樣,先求安穩,先保住人身,進而成就涅盤,最後成就功德,所以也是以種種法門來開顯佛道。以智慧力——假觀的智慧來看眾生過去的習性、現在的希望、過去的習性轉成現在的希望,來方便說法,使令眾生感到歡喜。這個跟前面一樣,就不多說了。
癸二、別頌開顯六義 分六
子一、頌五濁障重
我們看癸二的“別頌開顯六義”,從六種義理來開顯權實不二。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舍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這以下佛陀用六個義理來開顯權實不二的觀念。佛陀為什麼要施設方便?也就是佛陀為什麼要先求“安隱眾生故”呢?
第一個理由,是他的環境造成的。“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這個“佛眼”比較偏重在因緣,就是因緣的假觀。我見到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這個是眾生濁。眾生長時劫來有造惡的傾向。雖然眾生也會造善造惡,但是造惡的傾向是多於造善的傾向,所以他相對是沒有資糧,身心貧窮。不僅是色身,內心也貧窮。色身貧窮就是無福,內心貧窮叫無慧,這個是果報體的貧窮。
我們看命濁。“入生死險道”,所以經常在生死輪迴的險道當中,“相續苦不斷”,就是壽命短暫。
看煩惱濁。“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對於這個五蘊的假相深深地愛著,就像犛牛。這個犛牛就是獸如牛,但是尾巴很長而且很美。因個性貪愛其尾巴的緣故,它走路的時候,經常回過頭來去看它這個尾巴。若尾一縷,掛著於樹,即使見獵人要來殺它,它寧肯死掉,也要保護尾巴不受到損傷。這隻牛為了貪愛尾巴而被殺死,就好像凡夫為了貪愛五欲,結果墮入輪迴,是這個概念。
以貪愛的緣故,就障礙自己的智慧,所以“盲瞑無所見”,就產生盲點。這個盲點就是沒有理由。你看這隻牛,它為什麼愛尾巴?它也沒理由,這是一種習性。所以,這個煩惱為什麼叫無明呢?就是它沒有理由。
就是說,我們今天追求離苦得樂,是有理由的。我們不喜歡痛苦,喜歡追求快樂,這個是合理的。但是你今天為了追求短暫的快樂,卻承受無量的痛苦、輪迴的折磨,這個是不合理的。就是說,人生是苦多樂少,是得不償失,但是每一個人來生還想繼續來。所以這個是不合理。快樂很少,痛苦很多,但是人們繼續想輪迴,這就是盲點。他已經是沒辦法講道理了,這就是煩惱濁。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這個是見濁。有邪見的人,對佛陀的功德跟斷除煩惱的正法沒有興趣,而深入斷常二見。“以苦欲舍苦”,想要用無益的苦行來解決痛苦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隻用苦行能解決的,必須有正確的方法。這就說明,外道的無益苦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佛陀“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這個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佛陀出世以後把“安隱眾生故”當第一目標?因為眾生的時間很短,他已經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壽命很短、煩惱很重、邪見又很深,作為佛陀只能先保住他的人身。這個是現實考慮。
這個地方,五濁,尤其是見濁,諸位你去看看印度佛教史,你就知道佛陀出世的時期是什麼情況。那叫一個充滿邪見,外道熾盛,有九十六種宗教。這種宗教有兩個重點:一個無因緣論,一個邪因緣論。
第一個,無因緣論。就是人生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