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34集《妙法蓮華經》(第5/7 頁)
是佛陀你也是一個生死凡夫,你也娶妻,你也生子,凡夫該幹嘛你還幹嘛,你只有後來在出家以後,在樹下思惟開悟,然後你再成佛的。阿羅漢一路以來是這樣認為,所以他認為說佛陀的智慧跟我沒有什麼差別,佛陀死了以後也入了無餘依涅盤,跟我入的涅盤也是同一個涅盤,因為他在《阿含經》所得到的教法就是這麼一個教法。
但是,阿羅漢經歷了方等、般若以後,他可以說大開眼界。不是這麼回事!佛陀不是你說的只是一個大阿羅漢,那叫做一個“演說無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光是這個對眾生的攝受力,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他實際生活中跟佛陀飯後經行,佛陀走在前面,他走在後面。有一隻鴿子從天上飛過來在地上。佛陀不經意地經過那個鴿子的時候,佛陀的身相影子罩到鴿子身上,鴿子感到內心安穩——佛陀的大悲心。阿羅漢還有習氣,舍利弗尊者他因為有瞋心的習氣,他罩到鴿子的時候,鴿子恐懼,趕快逃走。這一點就看出高下了。
其實佛陀,哪是說他一出生還是一個凡夫呢?那叫一個示現!所以,舍利弗尊者還沒有得到《法華經》之前,他就能夠悟到說他跟佛陀不一樣,這一點也是不簡單。他冥冥中知道佛陀原來不是阿羅漢,佛陀有中道的智慧,有三十二相,有十力諸解脫,能夠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而我什麼都沒有。自己感到自責,感到疑惑。
壬四、頌疑悔斷盡
我們再看一段。到了壬四,頌疑悔斷盡。看經文。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
前面是講到方等時,他在經歷方等時的時候產生的疑惑跟悔恨,這個地方講到般若時產生的懷疑。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思惟什麼事呢?很想要問世尊一件事:“為失為不失?”我們二乘人,在般若會上看到佛陀您老人家經常跟某一個菩薩授成佛之記,說你未來能夠有什麼樣的國土莊嚴,你有什麼樣的眷屬,你能夠示現三十二相成佛之道,種種的功德莊嚴,但是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聽到你為聲聞人授記呢?“為失為不失?”這難道是我們二乘人在修行當中有所不足嗎?或者是我們實際在修學上自身有些什麼過失呢?其實兩個都有。法門也有所不足,因為你發了出離心,沒有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法門有所不足。第二個,你對苦諦的操作也過當,法執太重。這兩個都有。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思惟呢?因為我常常聽到佛陀(這個常見佛陀是在般若會上)讚歎大乘菩薩的因地,某某菩薩能夠發菩提心,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關鍵是修了以後還能夠修無所得,以無所得修六度(這個是般若會上),所以我才產生這樣的一種自我反省,“為失為不失?”這個是般若會上產生的自我反省,就是方等會上的疑惑在般若會上解除了,但是他產生另外一個,產生後悔。
好,看下一段。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盤,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前面講到般若會上的後悔,或者說是憂悔。到法華會上,如今開悟了。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今,就是在法華會上的〈方便品〉,聽到佛陀所謂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可以說是“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這真的是不可思議。原來三乘走到最後其實就是一佛乘,所以,三乘人都是可以成佛的,是我自己自我設限的。只要我把心胸開啟來,其實成佛跟你剛開始選擇什麼法門沒有關係。你剛開始是喜歡佈施,你剛開始喜歡持戒,都不是問題,關鍵你的心量要夠大,關鍵在這裡。這些法真的是難思議。重點不在法,在心。
他講到自己過去的一段因緣說:“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說我一開始遇到佛陀的時候是一個婆羅門。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以前兩個是師兄弟,他們兩個拜一個婆羅門的老師,各領一百個弟子修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