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52集《妙法蓮華經》(第5/7 頁)
次第的。菩薩要先專,先求專再求廣。就像樹一樣,先把樹幹生好了,再往外開出枝葉花果。所以,你這個大乘佛法,你的本修、你的正科是中道實相,是一心三觀。在菩薩戒上說,對於中道實相沒有通達之前,你不能接觸小乘法。小乘、外道的《論語》《孟子》都不能接觸的,因為會先入為主。等到你對中道實相完全通達熟悉了以後,你不受影響了,你整個大乘的正見建立起來,你可以把時間分成三分,兩分修學大乘佛法,剩下三分之一學習小乘、學習外道,可以的。就是說,你一個初學者就是這個態度,“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就是你要把你自己的本科給學好。作為一個大乘菩薩,你的功課就是建立中道的知見,然後再去參考其他的思想。是這個概念。
我們看第二段。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修學佛法的開始,一個初學者,就是恭敬請益。你經過一段時間,大乘佛法知見建立以後,第二個就是以精進修學為重。後面就是精進了,因為你知見懂了,你這個車子就得上路了。什麼叫精進呢?“如人至心,求佛舍利。”他可能要求一個佛像來禮拜或者供養等等;或者是求經,找一部經來受持,來頂戴受持。那麼求佛像來禮拜,求經來受持也好,“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一心行道了。
這段等於是說明,一個菩薩的成就,一開始先恭敬請益,最後就是精進修學。這種人都是大乘善根具足的,從這十種相狀來看都可以判斷,要麼信根具足,要麼慧根具足。
醜二、總結可說之相
我們看醜二的“總結可說之相”,這裡做個總結。看經文。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最後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我說是相”,前面有十種相狀,就說明這個人具足大乘的慧根或者大乘的信根,以這兩種善根,“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其實大乘的善根有五種,信、進、念、定、慧,但信是根本,慧是最後,中間的就是一個過程,信、進、念、定、慧。“如是等人”,就是前面十種相狀的人,他聽聞《法華經》一定可以信解受持,那麼你應該要為他來宣說《妙法蓮華經》,是這個概念。
〈譬喻品〉到這裡告一個段落。〈譬喻品〉其實經文蠻長的,我們等於花了十堂課來說明〈譬喻品〉。整個〈譬喻品〉主要是講一個觀念,叫做“會權入實”。就是說,我們生長在五濁惡世,從現實的角度要馬上求出離道,因為在五濁惡世會產生障礙,因為大火生起了、壽命短暫了。那麼,我們在修習權法的時候,怎麼樣跟實法對接才不會傷害我們的大乘善根?所以它必須怎麼樣?把權法跟實法做一個會歸。
“會權入實”,當然是一個理論,就是先權,然後會到法法消歸心性。但是在實際操作,會權入實的實際操作是什麼?智者大師講出四個字,叫做“一心三觀”。所以,你一心三觀你會操作,你就知道什麼叫會權入實了。
我們簡單說明一下。
“一心三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叫做一心,第二個叫三觀。我們一般人修學不重視一心的。比方唸佛,你就好好唸佛,就憶念極樂世界,求生淨土。但是你這樣子的修學就落入因緣的修證。落入因緣的修證的時候,你少一種力量,少一種你內在的、發自內心的自性功德力。所以,你一旦直接提佛號,那你只能夠得到佛力的攝受,你沒辦法得到來自於內心的“能唸的心不可思議”,就沒有了。所以,人家唸佛是兩種力量,你念佛只有一種力量,因為你不重視一心的概念,你沒有重視《法華經》的這個一心。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在修學之前先內觀,先不要提佛號,你要先內觀真如。
什麼叫內觀真如呢?就把我們的心迴歸到生命的原始點——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說,我們現在這一念心為什麼不適合提佛號?因為它受過因緣太多的染汙。我們落入輪迴以後,我們做過人,做過畜生,做過蟒蛇,做過老虎,所以這念心有善根有煩惱,有煩惱有善根。那你用這一念生滅心去唸佛,問題就很多,這是因地不真。就是佛陀說了,你這個因地帶有夾雜。
就是說,你不能用你現在這一念經過輪迴、經過很多生命經驗的心來直接唸佛,因為,這個佛號跟你的心接觸,它肯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