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90集《妙法蓮華經》(第5/8 頁)
易心生高慢而妨損道業,對你產生傷害,所以這兩個是有去攝受加持,但是不讓你見到。這蕅益大師作補充。
己二、重頌 分三:庚一、總勸;庚二、正文;庚三、結勸
前面是長行,這以下重頌。重頌分成三科。
庚一、總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如果你想要快速地消除業障,成就廣大的功德,想要在修行當中走捷徑,你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聽《法華經》,掌握一佛乘的思想,把內觀真如、外修三乘的思想掌握起來。
但是這樣子有一個問題,“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這《法華經》很難聽到,聽到以後你也很難信解。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有無量的煩惱,有無量的業障,又缺乏功德,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快速地破除障礙,快速地成就廣大的功德,有沒有捷徑?有!所以佛陀講近跟遠是有差別的。
但是學《法華經》有兩大障礙:
第一個,難得聽聞。因為《法華經》佛陀不會隨便宣說,佛陀會恆順眾生,開出因緣所生法,讓你有所追求,而不是讓你馬上回光返照,所以《法華經》很難聽到。
第二個,你聽到以後難得信受。因為《法華經》的內觀思想,嚴重地違揹我們凡夫的思考模式,嚴重地違背!我們一路走來都是追求,學佛以後也是追求,只是追求的目標不一樣。以前追求五欲,現在追求福報、追求寂靜、追求功德,還是追求。聽到《法華經》說莫向外求,這個對我們來說是產生很大糾結的,所以難得信受。
所以學習《法華經》你要突破兩種障礙:第一個,你要有幸得到人身,又有幸聽到《法華經》的住世。這第一個。第二個,你的善根力要夠,你才可以去接受,信解接受。這兩種。
庚二、正文 分二:辛一、頌約果嘆;辛二、頌示方軌
辛一、頌約果嘆 分二:壬一、頌立喻;壬二、頌合法
從果地的功德的淺深來讚歎,這個地方又分兩科。
壬一、頌立喻
看譬喻。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溼土泥 決定知近水
我們修學佛法,就像一個口渴的人去追求水分一樣,剛開始怎麼樣?“穿鑿於高原。”在末法時代求法水,不是在低窪的地方那麼容易,是在高山的平原當中。所以,我們一開始可能接觸到因緣所生法。這個《阿含經》其實包括了聲聞法,也包括了人天法。所以我們一開始追求的法是什麼?是一個乾燥的土,或者人天果報,或者小乘的空性。這個時候“去水尚遠”,對於整個佛陀的中道的法水是尚遠。慢慢地我們接觸到方等經、般若經以後,得到的是溼土,這個水分慢慢增加了,最後變成溼泥,那“決定知近水”。
蕅益大師解釋這一段,他在重頌說,我們所有的智慧,剛開始生起,叫做依教起觀。佛法的智慧,沒有一個是從生命經驗得到的,生命經驗只會讓你打妄想。依教起觀,就是依止這個教法去幫助你產生觀照。
當然,不同的教法產生不同的觀照,比方說你一開始學的就是因緣的教法,就產生因緣的觀照,從因緣當中產生般若經、方等經空性的教法;到最後《法華經》,入一心實相。你一開始是從文字上去讀誦、觀照,突然間有一天,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念的相應,啪!光明出現了,你不需要教法了。就是你會從泥巴的水裡面變成純水了,就是不需要文字了。
就是說,我們現在需不需要文字?當然需要文字。我們需要透過文字相的讀、誦、書寫、為人演說,就是從文字相里面慢慢慢慢去得到水分。但是你到初地以後,不需要文字相了,你不用誦經了,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蕅益大師說的,“真見佛性,所發真慧,不復依文”,不需要文字相了。但初學者你這個泥土是不可以分開的,還是要文字來讀誦。
壬二、頌合法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前面的泥土跟水的關係,是譬喻什麼?譬喻說,“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這個三乘的弟子,如果沒有聽《法華經》,那就是活在一種權法的單向的功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