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23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都不知道,因為它是兩條路。也就是說,這個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我們看唐朝雪峰禪師的開悟過程,就知道理觀跟事修的差別。這個雪峰禪師在唐朝很有名。雪峰禪師他是十七歲出家,出家以後就學了一點教理,二十歲以後就受戒。受完戒以後,禪宗就是要參禪,要參訪善知識。因為禪宗它不從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用開悟的心、祖師的心來引導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來引導你就對了,不管它用什麼方法。
他第一個參訪的是洞山良价禪師,也是很有名的。他那個時候因為年輕,就派到了廚房去煮飯。他有一天煮飯的時候,洞山禪師剛好從旁邊經過,就點他一下。他說:你煮飯,在洗米的時候,你是淘米去沙,還是淘沙去米?就是說,你是把米留下來,還是把沙留下來?雪峰禪師也不簡單,他說:米沙一起去。就是米沙通通淘掉。其實對了一半。當然洞山禪師知道只對了一半,繼續問,米沙一起去,那大眾師吃什麼呢?哦,他回答不出來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推論他的心態,雪峰禪師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說,他只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離相;但是他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這個佛法很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少一個,另外一個就沒有用了。它這兩個,你要麼兩個具足,要麼兩個都沒有。開悟也是這樣,你要麼沒悟,要麼就是一百分。開悟的東西沒有五十分的,五十分就是沒有開悟,九十分也沒有開悟。它跟我們學教理不一樣。這種悟就是你要麼全部悟到,這兩個同時存在;要麼你就是沒開悟。
這個時候他能夠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顯,他沒辦法承當。他應該說:“米沙一起去!”“那你知道這個大眾師怎麼辦呢?”“大眾師米沙一起吃!”那就過了。因為禪宗是聽你的意思,它根本不講,它聽你的心。就是說,你破妄以後有沒有顯真?結果他沒顯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它破妄以後沒辦法顯真。但是內觀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會顯真的。
所以洞山禪師就說,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了。我點撥你,你沒有開悟,我也不想浪費你時間了。就建議他到德山祖師那裡。德山祖師有一個規矩,一進禪堂,他禪堂裡面也沒擺佛像,擺了兩句話:問即有過,不問猶乖。就是:你問我問題,你就有問題了。你不能夠問!但是你不問也是不行。所以問也不對,不問也不對。那內行人就知道,因為仁者心動嘛。後來他就跟隨大眾,就跑到禪堂參禪。
參了幾年以後,雪峰禪師想,這樣子參下去也不是辦法。他打足了勇氣去問德山禪師。他就私底下問德山禪師說:“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就是說,禪宗的這種內觀智慧,到底我有沒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這種根機?要不是的話,你早點告訴我,我好修其他法門。那麼德山禪師聽他一講完,二話不說,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這他的家風:我叫你打妄想!一打下去,欸,還真有效果。他的悟處就有一點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但是他心中還有一點疑情,最後一點點疑情。那麼這一棒打下去(看禪宗書籍上的那個公案),他是突然間全身冒汗,他是有點悟處了,那個光明快要出現了。
後來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師兄——就是巖頭禪師,德山祖師的一個大徒弟,這個巖頭禪師是開悟的,他們兩個人下山一起辦一件事。辦完以後要回山的時候,遇到了大雪。這個雪下得很大,所以沒辦法,就在山下隨便找一個小酒店住下來。這一住住了七天,沒辦法,雪老是不停。他們兩個在小酒店一個小房間裡面,巖頭禪師到了天黑就倒頭睡覺,雪峰禪師到了晚上不敢睡,就挺著腰,在那邊打坐。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後一天晚上,巖頭禪師就看不下去了,就說: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幹嘛呢?說我在參禪。巖頭禪師說,你為什麼老坐那邊參禪?雪峰禪師說,我心不穩,他日終為它所累。說我的心找不到安住處,我害怕我這個不安穩的心來生會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業報當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這件事搞明白。然後巖頭禪師說,那你為什麼不穩呢?云何不穩?雪峰禪師就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說我一開始參訪洞山禪師,洞山禪師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禪師,吃了一棒。經過種種的修學,我一直找不到悟處。
巖頭禪師講了一句重要的觀念,跟本經有點相似。他說,從法門入者不是家珍,從心胸出者蓋天蓋地。我們解釋一下。
雪峰禪師的問題就是太執著那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