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1集《妙法蓮華經》(第2/6 頁)
一、解釋品目
(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若智詣於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若智詣於規,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
(二)方便者,門也。門為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為真實作門。
(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於昔成秘,今開成妙。妙達於方,即是真秘。點內衣裡無價寶珠,與王頂惟有一珠,無二無別。
這個〈方便品〉,先解釋什麼叫方便。蕅益大師說,這個方便有三層意思:
第一個,方,是一個法。佛陀所施設的法門叫做“方”。什麼叫“便”呢?就是這個法所產生的妙用。意思就是說,法門有方圓。方指的是,一個桌子四個角,其中一個角就是方;圓,當然是圓滿。這個“方”只是其中某一個角。因為法門有偏差跟圓滿的差別,所以它產生的作用也就有差會的不同。你今天用什麼方法,就有不同的、圓滿跟不圓滿的結果。
這個意思就是,三乘的法門是矩,規矩的矩。這個“矩”就是測量方正的儀器,這個儀器就像L形一樣,它能夠測量你這個桌子的四個角是不是方正。它是方,它是方便。那麼一佛乘稱性起修,是規,是圓。這個“規”就是畫圓的工具,它是一個圓滿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智慧是不圓滿時,是矩,那佛陀只能用三乘的法門來教導我們;若我們過去的栽培善根是聽過《法華經》的,是圓滿的善根,佛陀就用一佛乘的,直接“逗會眾生”。
這個地方,按蕅祖的意思,這個“方便”的解釋不是本經的意思。因為這個意思很明顯就是各走各的,權法走權法的,圓教走圓教的。我們看不出權法跟實法之間有交集。所以,這個方便的解釋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但不是用在《法華經》。《法華經》它必須把權法、實法做一個會通。這個地方的權法、實法是各走各的,《法華經》不是這一層意思。
看第二。“方便者,門也。門為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為真實作門。”就是說,三乘的方便,它不是真實。一開始是不一樣的,三乘成就聲聞、緣覺、菩薩的各自的果位,一佛乘是直趣佛果,一開始是不一樣的。但是慢慢地會走在一起,這個門慢慢地會通達到真實。這個也不是《法華經》的意思。就是,剛開始不同、最後會通,也不是這個意思。
《法華經》的意思是:一開始就相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所以,它的這個方便的意思,蕅益大師說是第三種:“方”,是一個秘密義;“便”,是有微妙的真理。什麼意思呢?
“於昔成秘,今開成妙。”這句話解釋一下。過去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現在開啟以後變成妙法。就是說,佛陀叫你好好地佈施持戒,這是一個法門。佈施是一個法門,持戒也是一個法門。就我們的認知來說,佛陀就是要我們佈施,不就是一種行為的規範嗎?就是要我們去做持戒的行為啊!但是你錯了!佛陀的意思是,當我們佈施、持戒的時候,我們心態會改變。這才是佛陀真實的意思。我們透過佈施、持戒的造作,會慢慢地從顛倒妄想回歸到一念心性,但是佛陀沒有說。所以,以前對我們來說是方便門。那佛陀說你是“日用而不知”,其實你過去修方便門就是真實,只是你不知道。
就好像說,佛陀放光現瑞。諸位你別忘了,每一個法界後面都有同一道光明。佛陀雖然沒講,但是每一個修行都是在開顯自性的功德。這個才是本經的意思。就是說,佛陀本來施設一個方便,假設這個方便是一個房子,但是裡面有一個門是關起來的。這個門關起來是怎麼回事,大家也不知道,大家只知道來到這個房子裡面受用。其實那個關起來的門開啟是通往佛道的。但是在我們一般的認知說,欸,佈施、持戒不就是人天果報嗎?其實不對。它是讓我們趨近佛道,它是讓我們開顯心性的,所以“於昔成秘,今開成妙”。佛陀過去沒有說,但是這個方便已經有真實的功能;佛陀現在把話講白了以後,那就是妙法了。只要你能夠明白,所有的法門都是在開顯自性的功德。你知道這個就是妙法了,所以“妙達於方”。妙法能夠會通方便,那麼方便就是真實,“即是真秘”,這個才是真實的方便。
也就是說,一個生死凡夫很窮,但他只要把衣服裡面的那個無價珍寶拿出來,就跟轉輪聖王頭頂的珠寶是一模一樣。佛陀過去開出了三乘法門,雖然沒有講心性,但是諸位,大家都沒有走錯路。表面上叫做一一法修學各得其所,你修你的,他修他的,聲聞人成就涅盤,菩薩成就功德。表面上是這樣。其實從佛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