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105集《妙法蓮華經》(第3/7 頁)
位!凡是跟修德有關的,比如說,持戒,你本身有持戒嗎?你當然沒有持戒嘛。你內心是清淨,哪有持戒?持戒是後來的莊嚴嘛。持戒要去修嗎?要。佈施要修嗎?當然要修嘛。所以,事修是要靠外在的法門,託彼法門來莊嚴你的內心,這個是慢慢修的,修多少算多少。
但是理觀,你是直觀你的真如本性當下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它是本來就存在在那裡,你過去把它忽略了。所以它叫剎那無生,它重點在剎那。能夠稱為剎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真如法;一個是淨土法門,他力門,果地教。因為這個都是現成的。
這個對臨命終很重要。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很多妄想幹擾你,你要快速地把心安定下來,只有一個方法:跟你的真如本性對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馬上就能夠不隨妄轉。這個主題我們待會兒會說明。
剎那無生,這四個字很重要!它的核心思想在於“剎那”這兩個字。因為無生,你的心本來就是無生的。所以你看《淨土懺》裡面說,我們凡夫在無生中妄見生滅、在菩提中妄起煩惱。一面清淨的鏡子,我們自己在跟灰塵互動。自己跟灰塵互動,我們不認那面清淨的鏡子,我們去注意那個因緣所生法的假相,結果就弄得自己在清淨心中去顯現生死輪迴。所以你現在重點是把那面清淨的鏡子找出來。
【學員提問】如果選擇真如,就要放棄有所得心,但凡夫難免有所得心,學了《法華經》之後受到鼓勵。如何判斷自身因地發心的真偽呢?
【師父答疑】理觀智慧的生起,就是我現在去迴光返照我一念的清淨心。理觀當然講的是安住,那我們有沒有什麼指標?因為理觀是無形無相的,有沒有什麼指標可以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識?
有兩個指標:
第一個,寂靜。就是說,你學了《法華經》以後,儘管你的人生沒有太多變化,你跟誰互動還跟誰互動,但是你發覺,你比較不容易受外境給你的影像的干擾。就是“百花叢裡過”,雖然不是“片葉不沾身”,沾得比較輕了。就是你內心有某種寂靜的力量出現,淡泊寂靜,對得失的心也淡薄了。
所以,剛開始你可能會不適應那種寂靜,因為我們的內心習慣在垃圾裡面活動,就是他房子弄得很髒已經習慣了。突然間,這個房子變乾淨了, 你會覺得好像人生沒什麼滋味。對了!人生本來就是要從沒有滋味中建立法喜的滋味。所以你的心一開始慢慢趨向於寂靜的時候,你會覺得好像不習慣,但是你習慣以後,你就非常喜歡寂靜了,就是你慢慢體會到祖師說的“好事不如無事”。那種寂靜的力量生起的時候,也恭喜你,代表你的生死業力開始沉澱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願望。三乘的修學都有寂靜,我們怎麼去區別大乘的寂靜跟小乘的寂靜?小乘的寂靜是空、無相、無願。所以你在寂靜的時候你要注意,說我這個寂靜是對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包括對佛菩薩的功德也不抱有希望,那這個寂靜你就要小心了,這個寂靜就不對了。你這個寂靜就不是清淨心的寂靜,你是跟空性相應的寂靜了,就是斷滅性的寂靜了。
所以,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安住一心真如即空即假即中呢?兩個指標:第一個,寂靜的心生起;同時,寂靜當中帶有一種菩提的願望,你不見得馬上會去實踐,但是你有那種理想在。所以,當你的心中出現寂靜中又帶有願望,願望中又帶有寂靜,應無所住而生起菩提心,這個就對了,就表示你的這個安住是正確了,繼續走下去是對了,你這個方向已經走對了。套一句咱們古代的說法,你修行上路了。你上了高速公路,後面的路就好走了,你成就佛道是遲早的問題了,看你精進而已。
我們最怕的就是,你學了《法華經》,你還在市區裡面打轉,你找不到高速公路。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連安住都沒有安住,你後面就很難修了,你就活在那種躁動不安的階段。那什麼叫安住呢?兩個指標:寂靜、願望。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弟子這邊想問的是剛才第二題。
【師父】就是剎那無生,是嗎?
【學員】是。師父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說,理觀的智慧之所以可以“剎那”,是因為我們本來本具的,所以剎那就可以入。龍女她剎那間入這個理觀的道理,她就不退轉,可是我們凡夫也常常在唸“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我們還在這邊。
【師父】對。
【學員】弟子想請教師父,可不可以請師父解釋一下,我們跟龍女之間的差異在哪裡?這理觀是不是也有次第性,學習的次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