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102集《妙法蓮華經》(第5/8 頁)
作事修的對治的方便,但是從理觀的安住來說,是不可以當安住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有對立。三乘的教法都是對立的,空有的對立。
所以,我們不住在這種三乘的教法,就能夠不執著有為法(人天的福報等等)、無為法(就是偏空的涅盤),也可以遠離實法跟不實法(這個實法指的是空性,不實法是緣起的生滅法);而且又能夠遠離男相女相,心中對於一切法是不可得;而且不知不見,遠離六根的分別(這個不知不見其實是代表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以及六根的分別),“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菩薩行處,它是一種信仰,它不是修來的。說內心本來清淨,這是本來就清淨的,所以這個清淨自然離相,就當作我們的安住處。但是當我們面對現實,要調伏我們如夢如幻的妄想的時候,那就靠事修了。
看事修怎麼修。“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一切諸法產生的影像,我們一定要空掉我們對它的執著。不執著什麼呢?不要執著一種常住相(無為的常住相),也不要執著凡夫的有為的起滅相。遠離二乘的涅盤的執著,遠離凡夫的生滅的因緣的執著,“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這一個總標,把理觀事修講清楚。理觀是真如的心,事修是因緣的對治,這兩個差別。
這以下再把這個事修的近處講得詳細一點。看第二段。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我們在對治的時候,要遠離兩種執著:一個是凡夫的執著,一個是二乘的執著。
凡夫是怎麼執著呢?凡夫是“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有相跟無相。我們看整個人事,它是“有”,因緣和合就有了,但是因緣別離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凡夫在有無當中產生得失的概念。這是凡夫,他的心在因緣的得失、有無裡面分別,產生得失的心。這是第一個,凡夫的顛倒。
二乘也是一種顛倒。二乘他偏空,他把空性當實法,把生滅的法當不實法,執著有為法是緣起的生滅相,涅盤寂靜是不生滅相,所以他就厭惡有為法,而執著涅盤的寂靜之法。其實這也是落於一邊。
這兩種的執相都是要遠離的。
那怎麼遠離呢?這以下就講到遠離的方法,就是菩薩的觀慧。
首先你不可以直接觀。諸位!這個修觀很重要,這地方很重要,你不能夠直接觀,你要有一個靜中修的基礎。剛開始這個觀慧是薄弱的,妄想那個攀緣心是強的,所以你要先有一個拜佛、靜坐的過程,在寂靜處。然後怎麼樣呢?收攝其心,透過拜佛,專注、皈依,先收攝其心,讓內心怎麼樣?“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先修止。
然後呢?然後在寂靜的心中起觀,觀一切法空,無所有。空掉什麼?空掉心中的攀緣。這個時候心就像虛空。你看虛空,你對它生起什麼相狀,虛空永遠不執著。你用白色的墨汁潑它,它也是無相;你用黑色的墨汁潑它,它也是無相。這個心是無住,猶如虛空。內心當中,觀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沒有堅固的。這個時候,你就會成就“不生不出,不動不退”,而安住在“常住一相”的清淨心,“是名近處”。
這個親近處,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內心本來清淨,對不對?現在怎麼就不清淨呢?因為我們的內心抓了很多東西。當然,你也可以說前生帶來的。不管它是怎麼來的,重點是把它放下。“放四大,莫把捉。”其實整個空觀就是把不屬於你的東西放下。這個因緣已經過去了,你老抓著它有什麼用呢?你抓著它,只有繼續輪迴嘛。所以這個空觀就是空掉那種不屬於你的心中的影像,你把它放下來。
禪宗有個公案,我們把它講一下。說是洞山禪師有一次主持一個三個月的禪修。當然,他的道場不僅是他的常住眾,還有很多行腳的禪師來參加。三個月以後,最後一支香了,他講一句話,他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他說,我們的心,東抓一個影像,西抓一個影像,就給自己造成了障礙,輪迴的障礙。因為,這些影像,或者你很喜歡它,或者你討厭它。喜歡的話,就不斷地用好的名言讚歎它,去貪愛;不喜歡它,就不斷用惡的名言去訶責它。結果,不管你討厭,不管你瞋恨,結果就是生死輪迴。那怎麼辦呢?你應該把心回到你的原始點去,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留戀在你過去輪迴留下的影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