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104集《妙法蓮華經》(第4/6 頁)
不知就是沒有思慧,不覺就是沒有修慧。這第一個,第一種愚痴。
第二種人呢?是“不問、不信、不解”。這個是三乘的道人。三乘的道人可惜的地方在哪裡呢?只知道解脫,不知道無上菩提。就是心外求法,追求涅盤寂靜,追求六度的功德莊嚴。也是一樣,“不問、不信、不解”,沒有聞慧,也沒有思慧,也沒有修慧。
而你,今天修完《法華經》以後,你開始怎麼樣?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來看十法界。這些菩薩跟生死凡夫各人追求各人的,簡單來說都是有所得,就是失去了無上菩提,那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這樣想,“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雖然他不能瞭解《法華經》的殊勝跟圓滿,但是我發一個願,我在成就無上菩提的時候,隨在何地,我將以真如三昧所發生的神通力跟智慧力來引導他們,使令他們安住在一佛乘的妙法當中。就發願能夠弘法利生。
這個地方先發菩提心,然後轉成明確的菩提願。因為你菩提心是不能付諸行動的。你說,你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然後呢?然後怎麼做?你沒有實踐的方向,這是個理論。但是菩提願,它是有個方向,弘法利生。
當然有人就問,菩薩道很多種,他沒有飯吃,我發願帶他去吃飯;他生病,我發願帶他去看醫生,這也是菩薩道。是的!但這個問題在哪裡呢?治標不治本。他今天有痛苦,但痛苦的根本是愚痴。因為他沒辦法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所以他才造罪。所以,痛苦是由罪業而來,罪業是來自於愚痴。你今天不把他的根本愚痴消滅,不給他智慧的光明,好,你帶他去吃飯,帶他去看病,然後呢?他身體健康以後,他的愚痴卻沒改,他繼續造更大的罪業。
所以,《攝大乘論》上說,菩薩雖然有無量的福德力,他能夠心想事成,他手一伸出來,雨無量珍寶,那有人就問菩薩說,那你為什麼不雨無量珍寶給那些貧困的人,來解決他們的痛苦呢?《攝大乘論》說了,菩薩不這麼做,因為這樣對眾生沒好處。他沒有福報,你給他很多的錢,他更放逸,結果他罪業造得更深。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本來自於罪業,一切罪業的根本來自於你心中的愚痴。
你要告訴他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讓他有判斷力,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菩薩的整個離苦得樂的下手的方向就是,以神通力、以智慧的善巧力來為他引導、說法,使令他慢慢地趨向於一佛乘的佛道。這個是菩提願。
癸二、結行成
我們看,你發了這個菩提願有什麼好處呢?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這段是講到誓願安樂行的行成功德之相,有三段。先看第一段,遠離過失。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能夠成就第四安樂行,你能夠先發菩提心,然後立下了弘法利生的菩提願,那麼你這個時候有這種願來說法的時候,“無有過失”,沒有身口意的過失,因為以願導行嘛。你的方向是希望能夠弘揚佛法,開人智慧,透過智慧的開朗,他自然會斷惡修善,他自然會離苦得樂。你不要太多地去做那些外在的改變,你只要改變他的內心,他自然因緣就改變。你這個方向是對的,那你以後的整個引導,你對眾生的引導,你就不會做太多的那些不必要的、錯誤的善巧方便。你以這個弘法利生為根本,你這樣子的方向是基本上身口意沒有太大過失了,因為你的整個弘法的方向是對了。這第一個,遠離過失。
第二個,成就大力。你將成就三種大力:第一個, 四眾供養。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因為你給眾生真實的利益,你讓他能夠聽聞佛法,從今生,由內心的覺悟而改變。這個是對他最大的利益,所以他會感恩你、恭敬你。這第一個。第二個,諸天護佑。虛空當中的諸天乃至於善神“為聽法故,亦常隨侍”。平常你在說法的時候,他隨侍左右。遇到有人問難的時候,“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問難的時候(這個地方問難指的是有人要來障礙你),那麼諸天也會保護你不受障礙。第三個,聽者歡喜。你今天安立了一個弘法利生的誓願,聽者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