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134集《妙法蓮華經》(第3/7 頁)
來。在寶樹的四周,又垂下了非常美麗莊嚴的花幡。就是這個幡是七寶所成的幡,但是四周又點綴很多的香花,所以叫做花幡。這個大地上,這個琉璃大地上,有寶瓶做成的香爐,點著各種的香。而且這個不是一個地方,這個寶樹、花幡、香爐是周遍國界。
七寶為臺,一樹一臺,不是在寶樹下面,是寶樹中間隔了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寶臺。寶樹跟寶臺的中間距離,是一支箭射過去的距離。那麼寶樹之下是誰在坐呢?寶樹下有菩薩、聲聞,就坐在這個寶樹下修習止觀。那麼這個平臺上是誰在那裡運作呢?這個平臺上有各式各樣的諸天在那個地方演奏天樂,用天樂來讚歎佛陀的功德,以為供養。我們看這個國土,就是藥王菩薩他過去生做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時候的依報環境。
我們看他的正報。那正報是怎麼回事呢?壽命久遠,沒有三惡道,也沒有災難。這個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一個正報身心。那麼依報國土呢?琉璃為地,寶樹莊嚴,寶樹旁邊還有這個寶臺,有各種的天樂來讚歎佛陀。那表示,當時這個菩薩所受用的依正果報是非常的清淨安穩的一個國土,所以揀別他燒身臂不是因為厭離心。不是說,有些人生長在五濁惡世,身體滿身的病痛,他厭惡自己的色身,把色身燒掉,不是這樣子。他生長的環境是一個非常安樂、非常清淨莊嚴的依正二報,他是在表達難捨能捨的這種苦行,是這個意思。因為他環境太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己二、明本事 分二:庚一、彼佛說法;庚二、廣修供養
我們看己二的“明本事”,就是說明這個事緣的主要人物。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看“彼佛說法”。
庚一、彼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在這麼一個清淨安樂的國土當中,日月淨明德佛就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藥王菩薩的前身,還有其他的三乘弟子,說《法華經》。這個就開權顯實。就是說,這個日月淨明德佛過去先為實施權,讓弟子們成就三乘的權果,那最後就開權顯實,把因緣觀迴歸到無生觀。
而當時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的定位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在日月淨明德佛的定位,等同舍利弗尊者相對於釋迦牟尼佛,所以他是一個首座弟子。但是他是一個菩薩,所以他是菩薩比丘身份的首座弟子。所以他當時已經斷了見思,成就權法的三賢位了。
那麼成就權法三賢位以後,當然他聽了《法華經》是關鍵了。三賢位在權法叫三賢位,就十住、十行、十回向,那你聽了《法華經》以後就變成六根清淨位,所以這個是很關鍵的。諸位!他聽了《法華經》以後,他從因緣觀而回歸到一心三觀了,這個是他未來修苦行的關鍵點。
庚二、廣修供養 分二:辛一、現生供養;辛二、次生供養
我們看第二段,“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分成兩段。第一個,現生的供養。因為他來生又供養一次,他兩生供養。
辛一、現生供養 分二:壬一、修行得法;壬二、作念報恩
先看今生的供養。看壬一的“修行得法”。
壬一、修行得法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本身的修行,我們說過菩薩都是有特色,他的特色,“樂習苦行”。
這個苦行有三個特點:第一個,增長你的行力;第二個,增長你的忍力;第三個,破除你的身見。所以他特別喜歡修苦行。他從因緣觀到一心三觀以後,就嘗試修一種特殊的苦行。
修什麼苦行呢?“精進經行,一心求佛”,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常行三昧,就是九十天當中不坐不臥,常行精進,憶佛唸佛。那麼他修了多久呢?修了一萬二千歲。
諸位要知道,你成就理觀以後,你就要從事修去歷練了。而這個事修歷練,那就各有各的因緣了。有些人喜歡拜懺,他就知道,雖然內心本來清淨,但是有如夢如幻的業障,他就以懺悔業障當事修。所以有各式各樣的事修,像淨土宗就是憶佛唸佛當事修。
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用苦行來事修。所以他從苦行當中突破最後的法執,而證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現一切色身三昧就是普現色身三昧,就破無明證法身了。
我們說明一下,三昧有四種:
第一個是常行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