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六(第9/9 頁)
作九禮。禮畢即發願迴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
念淨土文要依文義而發心。如果不依文而發心,就成為徒設虛文,不得實際利益了。淨土文唸完,念三歸依,禮拜而退。這是早晨功課,晚課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多多禮拜的話,或者在唸佛歸位的時候,就禮若干拜佛外,九稱菩薩,九拜。禮拜完就發願迴向。或者在功課唸完禮拜。隨自己的方便都可以。但必須懇切至誠,不可以潦草粗率。
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
蒲團不可以太高,太高不恭敬。如果事情很多,沒有什麼空閒。應當在早晨盥漱完,有佛像就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唸到十口氣,就唸小淨土文。或者只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頌。唸完禮佛三拜而退。如果沒有佛像就向西方問訊,照上面的念法而念。這個名為十念法門。是宋朝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們政務繁多,無暇修持所設立的。
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為什麼要盡一口氣念。因為眾生心散,又沒有空來專門念。如此念時,借氣來攝心,心自然不散。然必須隨一口氣的長短,不可以勉強多念,勉強會傷氣。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念,多了也傷氣。因為散心念佛難得往生。這個方法能夠令心攝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唸的數目雖然少,功德頗深。極清閒或極繁忙的情況,既然都有各自的修行方法。那麼半閒半忙的情況,自然可以斟酌適合的方法作為修持法則。
又唸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迴向西方。不可唯以唸佛迴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迴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又者,唸佛的人必須事事常心存忠恕,心心提防過失罪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才與佛的教導相附合。這樣的人決定往生。如果不這樣修持,就與佛的教導相反,決定很難與佛感通。又者,凡是禮拜讀誦大乘經典,以及作一切於世,與人有益的事情,都要將這些功德迴向往生西方。不可以只單單用唸佛迴向西方,其餘的功德另外迴向給世間的福報,那麼心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須知真能唸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必須知道真能唸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然得到世間福報(比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等)。如果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那麼所得的世間福報反而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就很難決定了。
此唸佛法門,一代時教大乘經典,盡皆讚揚。小乘經中,絕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為小乘。乃無知邪說,不可聽從。
唸佛法門,佛陀一代時教的大乘經典,全都讚揚。小乘經中,絕不提起。有不通教理的人,指淨土為小乘。這是無知邪說,不可聽從。
又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己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
又者,乩壇所說,大多屬於靈鬼依託當事人的智識而作。如果說世間道理,那麼說對的還比較多。如果說佛法,就不是他自己所知道的了,就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面,所附的先天古佛寶號,這是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的魔話。拿這個施於他人,罪過無量啊!與心願居士書(代友人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