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白語解對照第四回(第4/7 頁)
是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是推究窮極我們的知識,必定使之一一明白曉了。怎麼可以用 “ 私慾 ” 來解釋 “ 物 ” , “ 良知 ” 來解釋 “ 知 ” , “ 格 ” 解釋為 “ 克治 ” , “ 致 ” 解釋為 “ 顯現 ” 呢?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格致誠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五者皆約閒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
回答說: “ 誠 ” 與 “ 明德 ” ,都是對著自心本體來說的的。名稱雖然是二個,本體卻只有一個啊! “ 知 ” 與 “ 意 ”“ 心 ” ,都是對著自心本體的作用來說。實際是即三個而為一個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明德),(這個明是指明明德的明,與誠明的明。)這五者都是約著防止邪惡,心懷坦誠,返妄歸真來說。
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為物慾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
其中檢點省察自我的造詣工夫, “ 明 ” 是總綱, “ 格、致、誠、正 ” 是個別的條目罷了。修身、正心、誠意、致知,都是為了明明德啊!倘若自心本有的良知,被私慾所矇蔽,那麼就意地不誠,而心不正了。如果能夠格除私慾,就是智慧之風掃蕩業障烏雲,心中明月圓滿朗照天空了。
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瞭,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遊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姿,於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這是聖人開示我們,從浮泛到真切,從疏遠到親近的決定修持次序。如果是窮盡天下事物的道理,使我心中對什麼知識都全部明瞭,方才能夠 “ 誠意 ” 的話。那麼就只有博覽群書,遍遊天下的人,才能夠誠意正心來彰明他的明德了。沒有能夠博覽閱歷的人,縱然有純厚的天姿,對於誠意正心,都沒有份,何況是下面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有這樣的道理嗎?
然一切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然而一切不深入探究,究竟明瞭理性的讀書人,和無知無識的人,如果聽聞道德理性,多半認為那是高不可攀的聖人境界,自己甘心身處凡愚的位置。以此藉口不肯奮發勉勵,遵循道德從事。如果告訴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及善惡報應的道理。他必然會害怕遭惡果而先斷除惡因,修行善因而希望得到善果。
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幹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善惡報應不出身、口、意這三處。既然知道了三世因果、善惡報應的道理,自然可以防護身口,洗除心垢,清除煩擾,使思想清淨。就算獨自一人在暗室屋陋中,常常如同面對帝王與上天一樣,不敢稍微萌生下劣卑鄙的心,因為自己感覺自己罪業深重啊。這是釋迦如來想讓一切上中下根機的眾生,都能致良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廣大法門啊。
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 ( zuo ) ,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
然而狂妄的人害怕受到約束,說這是著相修行。愚痴的人害怕內心慚愧難堪,便說因果渺茫空洞。除了這二種人,有誰不信受奉行呢?
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
所以徹悟禪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這是理勢所必然的。要知道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的人都是自己放棄了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在惡道中,沒有出離六道的希望,這真是悲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