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白語解對照第三回(第3/7 頁)
者,名為第三世怨。
何況還有因為天命終了,承受宿世惡業已經成熟的力量,直接墮入惡道中的人呢?所以古德認為,修行的人,假如沒有正念修持淨業,只得到人天福報,(第二世借人天福報來造孽,導致第三世墮惡道),這就被稱作第三世怨。
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道好歹的人應當急忙尋求出離三界,希望到達安穩寂靜的境界,作為上等的計策啊。
大丈夫生於世間,既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證,不出自心。固當發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斷惑證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眾生,同出迷途,共登覺岸,畢竟親證本具心性而後已。
大丈夫生在世間,既然知道自己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又知道十法界的因果修證,不超出自我的一念心性。固然應當發大菩提心,努力修習戒定慧,以期望斷惑證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眾生,同出迷途,共登覺岸,徹底親證本具心性而後已。
如或根機陋劣,未能如是。必須以深信願,篤修淨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證無生忍,再乘願來,度脫眾生。然於未生以前,尤宜發菩提心,自行化他。縱不能出廣長舌,震海潮音。亦當於佛祖經論,先賢遺書中,採其契理契機,易於領會者,編輯成書,垂示將來。
或者根機陋劣,不能夠如此來發願實行。必須以深信願,篤修淨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等到證得無生法忍,再乘願而來,度脫眾生。然而在未生西方以前,尤其應該發菩提心,自行化他。縱然不能夠出廣長舌,震海潮音。也應當在佛陀祖師的經論,先賢聖者遺留的經書中,採摘其中上契佛理,下契眾機,容易領會的,編輯成書,垂範以示將來的學人。
舉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及三寶功德,佛法利益,與夫三根普被之道,凡聖共修之法,分門別類,縷析條陳。俾閱者一目瞭然,自知取捨。從茲斷疑生信,歸心大覺。
凡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以及三寶的功德,佛法的利益,與三根普被的聖道,凡聖共修的法門,分門別類,仔細分析,一條條的陳述出來。使得閱讀的人,一目瞭然,自然知道如何取捨。從此斷疑生信,歸心大覺佛陀。
或於現生即了生死,或作未來得度因緣。如其無此手眼,不可冒昧從事。當取古人契理契機之書,刊印流佈,俾展轉傳揚,永用舟航,實屬莫大功德。
或者在這一生就了生死,或者作未來得度的因緣。如果沒有這種妙手法眼,不可以冒昧從事摘錄的工作。應當取來古人契理契機的書,刊印流佈,輾轉傳揚,永遠用作度人的舟航,實在是莫大的功德。
如上所說,雖則志在利人,而化功實歸自己。由是現生福慧增崇,臨終直登上品,豈不堂堂丈夫,表表懿範者哉。
如上所說,雖然用心在於利益他人,而教化的功德,實際歸於自己。由此,這一生福慧增長,臨終時,直接登上上品蓮臺,豈不是堂堂的大丈夫,卓越傑出美德風範的人嗎?
若不知此義,唯依世諦而為操修。縱此生意誠心正,有大把持。恐一經轉世,便致迷惑。則被業所縛,隨業受報。如風飄葉,不能自主。或墮茵褥之上,或墮溷 ( hun ) 廁之中。思之誠可畏也。
如果不知道這個意義,只是依著世俗諦來操持修行。縱然是這一生,誠心正意,有大的把握守持。恐怕一經轉世,就會迷惑了。則被業力所繫縛,隨業力而受報。如風飄吹樹葉,不能自主。或者墮在床褥之上,或者墮在廁所之中。想想,實在是恐懼啊!
福保丁居士,專精醫學,歷有年所。繼思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但只治身,實非拔本塞源究竟之道。
丁福保居士,專門精修醫學,已有多年。繼而想到疾病從身體而生,身體從業力而生,業力從心想而生。如果只是治療身體,實在不是救拔根本,堵塞源頭的究竟之道。
於是研究佛學,箋註各經。欲令初機易入,故用漢儒訓詁之法,俾若文若義,悉皆了了。良以佛經深奧,意義無窮。古德註疏,多重提綱闡妙。字句之間,不甚詳釋。致令初機,殊難領會。
於是研究佛學,註釋各種經論。想使初學之人容易進入,所以用漢朝儒生訓詁的方法,使得不論是文字或義理,全都明瞭清楚。實在由於佛經深奧,意義無窮。古德的註疏,大多注重在提綱大要的闡述玄妙。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