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書堂好像遇到了愛情(第9/13 頁)
。這些非正式的交流,使他們在學術之外找到了新的共鳴,關係日漸超越了單純的學術夥伴層面。
慧心時常分享她的家庭背景和父親對清代學術風氣的看法。她的父親作為一位退隱計程車紳,對學術界的變化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曾批評當時盛行的考據學風氣,認為其過於追求文字訓詁,反而忽略了經典中的義理和人心的價值。這些觀點深深影響了慧心,使她對傳統經學與宋明理學的區別有著更為細緻的體會。她也坦言,儘管自己得到了家庭的支援,但作為一名女性,仍然無法擺脫社會對她的種種成見。她對未來感到困惑,尤其是在清代禮教的約束下,她的學術之路是否真的能走得長遠?
征服者對此深有感觸。他同樣面臨著清代科舉制度帶來的巨大壓力。作為一個士子,他清楚地明白科舉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科舉的成功也意味著必須遵循現有的規則和制度。在清朝,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考生必須以儒家經典為核心撰寫八股文,嚴格的文體格式和傳統的思想內容使得科舉道路顯得枯燥而艱難。征服者對這種形式化的考試製度有些不滿,認為其束縛了學術的自由發展,也限制了思想的創新。然而,作為一名希望出人頭地的年輕學者,他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種種困境。
這種雙重的學術和社會壓力,使得征服者和慧心對未來都有一種深深的迷茫和無奈。在每一次的談話中,他們都能夠在彼此的言語中找到某種安慰。慧心的獨立思考和堅定信念讓征服者感到振奮,而征服者的熱情和才華也給了慧心面對未來的勇氣。兩人心中都開始萌生了一種超越友誼的情感,這種情感在學術的掩護下悄然滋長,但卻又因為清代的禮教規範而難以明言。
清代的社會禮教對於男女交往有著嚴格的限制。雖然鄉太學內的氛圍相對寬鬆,但征服者和慧心依然必須謹言慎行,以免遭到他人的非議。清朝提倡“三綱五常”,尤其重視男女之間的“名分”,任何逾越禮教的行為都可能被視為有失體統,甚至影響到個人的聲譽和前途。因此,即使在相對私密的庭院散步,兩人仍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和剋制。這種謹慎的態度在他們的談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雖然心中有許多話語未曾說出口,但雙方都能從對方的目光中感受到那種微妙的情愫。
有一次,征服者在談及未來的仕途時,流露出對科舉成功的渴望與焦慮。他擔心在這條漫長而不確定的路上,自己是否能夠堅持下去,也擔心是否會因此而錯失一些重要的東西。慧心在一旁靜靜地傾聽,她輕聲安慰道:“在求學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僅是最後的結果,還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感悟的真理。無論你選擇何種道路,只要心存志遠,終究會有所成就。”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征服者的心。他從慧心的眼神中看到了堅定的信念,也看到了對未來的某種期盼。儘管他清楚,在清代的社會規範下,自己和慧心的關係註定無法輕易突破界限,但那一刻,他心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能夠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為慧心創造出一種超越傳統束縛的生活方式。
然而,情感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鄉太學中的一些風言風語開始流傳,某些學生私下裡議論征服者和慧心之間的“親近”,甚至有人猜測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不合禮法”的關係。這些謠言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術工作,但卻為他們的關係增添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慧心對此表現得頗為冷靜,她告訴征服者,不必理會這些無端的猜測,只要自己內心無愧,就能在學術和道德上保持清白。然而,征服者心中卻始終無法釋懷,他感到這種流言不僅是對他個人的侮辱,更是對慧心人格和學術成就的不尊重。
為了避嫌,征服者和慧心在公開場合的互動變得更加謹慎。他們刻意減少了一同出現在圖書館和庭院中的次數,以免再引起不必要的關注。然而,這種表面的疏遠並未削減他們之間的情感,相反,這段時間的隱忍反而使得他們的心靈聯絡愈加深厚。每當兩人在學術會議上偶然相遇時,一個短暫的眼神交流或是一句不經意的問候,都能讓彼此感受到那種深藏心底的默契。
在這種微妙的關係中,征服者漸漸意識到,自己對慧心的感情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學術欣賞和友誼。他不僅僅是欽佩她的學識和見解,更為她的勇氣、智慧以及對學術的執著所深深吸引。他渴望能夠在一個更加自由的社會環境下,與慧心共同追求理想,不再受限於禮教的桎梏。然而,他也明白,清代的社會規範使得這種願望顯得近乎奢望。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征服者從一位學長口中得知,慧心的父親正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