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書堂好像遇到了愛情(第3/13 頁)
些厚重的典籍。她的父親起初並沒有阻止她的這種行為,反而為她找來一些適合她年齡的書籍,教她如何誦讀和理解。隨著她年齡的增長,父親開始逐漸為她介紹更為複雜的經典,並且鼓勵她提問和思考,這種教育方式在當時可謂前所未有。她的學識不僅源自天資和勤奮,也得益於父親對教育的開明態度。
然而,隨著慧心的成長,社會對她的期望逐漸顯現。家族中的一些長輩開始對她的學問產生質疑,認為她作為女子,讀書不應如此深入,而應多注重女工和詩詞歌賦,以便日後嫁入門第合適的人家。慧心雖然口頭上表示順從,但心中卻不甘於止步於此,她相信女性同樣可以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她父親對此持寬容態度,並且繼續為她提供學習上的支援,但他也知道,隨著慧心年齡的增長,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會愈加沉重。
清代女性即使有機會接受教育,其終極目標大多是為婚嫁作準備。慧心的情況並不例外,雖然她對婚姻沒有明確的期待,但家庭和社會對她未來的安排早已有了大致的框架。士紳階層的女性多被視為“家族之光”,她們的婚姻往往帶有濃重的家族利益色彩,成為鞏固家族地位或聯姻的工具。慧心雖然心中抗拒這種命運的安排,但她也知道,清代社會並沒有為女子提供太多選擇的餘地。
儘管如此,慧心仍不願放棄學術上的追求。她深知,在社會的制度框架下,女性的聲音是微弱的,她們的學問也常被視為“奇技淫巧”而難以得到正統的認可。但她堅信,知識不僅僅是男性的專利,也不應被性別所限制。她的這種信念不僅僅來自於個人的學術興趣,更是一種對清代社會性別不平等的抗議。她常常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能夠突破這種限制,使女子的學問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征服者在瞭解這些之後,逐漸對慧心產生了一種複雜的感情:既有對她學識的讚賞,也有對她遭遇的不平的同情。他意識到,清朝的社會風氣雖崇尚學術,但對女性的歧視根深蒂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慧心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已經是極大的突破。然而,征服者也深知,這種突破只是表面上的,她的學問最終還是難以在男性主導的學術圈子中獲得正統的地位。
兩人曾在一次討論中談及明末清初的女詩人李清照。慧心對李清照的才情和她在學術上的獨立性非常敬佩,但她也提到,像李清照這樣才能卓絕的女性在歷史上寥寥無幾,更多的女性學者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湮沒無聞。她感嘆道:“如果能夠讓更多女子有機會接受教育,並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那該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事情。然而,現實卻總是讓人感到無奈。”
征服者深受她這番話的觸動,也在心中暗暗發誓,要幫助慧心在學術上取得更多的突破。雖然他知道自己所能提供的幫助有限,但他仍希望能夠透過學術交流,為慧心開啟一扇更廣闊的知識之窗。兩人不僅討論儒學和理學,甚至還涉及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新學問。清朝的學術界雖然主流是以儒學為基礎,但隨著西學的引入,學者們對自然科學、天文學以及數學等領域也開始產生興趣。
慧心對這些西學書籍同樣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她認為這些新知識可以與中國傳統學術互為補充,而不是互相排斥。在征服者的幫助下,她逐漸接觸到一些傳教士翻譯的西學書籍,特別是對天文學和地理學有了新的認識。這些領域的學習不僅拓展了她的知識面,也讓她對清朝的學術體制產生了更深的反思。她認為,清代的學術界若能包容更多元的思想,並突破對女性的限制,或許會產生更大的進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征服者和慧心之間的學術交流日益深入。他們不僅在圖書館內討論《大學》和《中庸》等儒家經典,還經常探討宋明理學與清代經學的區別,以及學術演變背後的社會因素。清朝時期的學術界正值乾嘉學派考據學風盛行,強調精細的文字考證和語言訓詁,這種風潮與宋明時期重視義理的理學思想形成了鮮明對比。兩人在探討中逐漸意識到,這種差異並非僅僅侷限於學術本身,而是與清代學者對學問的不同價值取向有著深刻的聯絡。
在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間,考據學已經發展到頂峰,許多學者對義理學的興趣逐漸減弱,而集中精力於古籍的校勘和考證。征服者的師長們也一再強調,學術研究應以精細的考證為重,這樣才能在科舉考試中佔據優勢。但在與慧心的交流中,他逐漸意識到,學術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或獲取功名,更是一種對人性和道德的探索。慧心在討論時常常表現出對義理的重視,她認為儒家經典不僅僅是文獻的集合,更是道德修養和人生哲理的源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