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貢院會試(第1/3 頁)
天未破曉,京城街巷間便傳來了匆忙的腳步聲。趙青雲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將昨日備好的文具仔細檢查一遍。他站在窗前,望著清晨微涼的霧氣,深吸了一口氣,默默為自己鼓勁。
“青雲,穩住心神,莫要急躁。”薛逸風端著一碗熱粥走了過來,神情關切,“三天時間很長,吃飽了才有力氣應對。”
趙青雲點點頭,低聲道:“放心,我準備好了。”
他喝完粥,整理好行裝,帶著簡單的乾糧,踏出客棧,走向禮部考場。街道上早已人潮湧動,考生們穿梭其間,有的緊張地翻著手中的書冊,有的低聲與同行者討論題目。趙青雲卻一言不發,神情平靜。
進入考場後,他環顧四周,眾多考生神色各異。有人額頭冒汗,神情焦慮;有人眉頭緊鎖,似在心中默誦經義;也有人端坐在座位上,彷彿胸有成竹。趙青雲將書案上的文房四寶擺放整齊,靜靜等待試卷發放。
當考官高聲宣佈考試開始,場內頓時寂靜無聲,只聽見紙張翻動的沙沙聲。趙青雲展開卷子,看到題目為《論仁義治國》。
他凝神細讀題目,腦海中迅速梳理著相關的經義和現實問題。他略一思索,便提筆寫下:“仁者,治國之本;義者,施政之綱。欲得天下長治久安,當以仁義為先……”
他將儒家思想與現實國政結合,列舉了古代名君如堯舜禹等以仁德治國的典範,強調了仁義在治國中的重要性。文章行雲流水,卻在後半部分筆鋒一轉,直指當朝積弊,隱晦地批評了官場貪墨、民生凋敝的現狀。他語調沉穩,言辭犀利,既展現了深厚的學養,也隱隱傳遞出對朝廷清明的期望。
寫完後,他仔細檢查了一遍,又用工整的小楷將文章謄寫至卷末。將最後一筆落下時,他長舒一口氣,目光堅定:“此題雖不難,但若無深厚積累,亦難以得高分。”
第二天,考題依然圍繞經義展開,但內容更加細緻深刻。趙青雲的眉頭微微皺起,這題目顯然更考驗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他一字一句咀嚼題意,漸漸理清了思路,開始動筆書寫。
中途,天氣驟然轉涼,寒風順著窗縫鑽進考場,凍得不少考生瑟瑟發抖。有些人甚至開始跺腳取暖,沙沙的筆觸聲中夾雜著輕微的咳嗽聲和抽鼻子的聲音。趙青雲咬緊牙關,不受外界干擾,繼續埋頭書寫。
他的文章深入淺出,從經典的註解入手,結合當前的時政問題,指出朝廷法紀鬆弛的原因在於“仁義失衡”,並提出恢復禮教、重視地方官吏清廉的重要性。文章尾聲,他用幾句《尚書》的經文作為總結,為整個論述增添了底蘊。
寫畢,他活動了一下僵硬的手腕,輕輕撥出一口氣。此時的他,雖感疲憊,但眼神中依然透著一股篤定。
第三日,考題內容更加開放,允許考生從多部經典中自選論點作答。這給了趙青雲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難度。他稍加思索,決定從《禮記》中選取“民為邦本”的論述展開,結合實際闡述民生之本與治國之道。
深夜,考場內點著油燈,微弱的光線映照出每位考生低頭書寫的身影。趙青雲的筆尖沙沙作響,他的思緒如泉湧般流淌至筆端。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他對國家興亡、百姓疾苦的關切。他引用經典,佐以時事,將學問與現實緊密結合,展現了他對治國理政的深刻見解。
身旁,有考生疲憊地停下筆,揉了揉痠痛的手腕;也有人無奈嘆息,顯然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趙青雲卻始終保持專注,將自己的思想一一書寫而出。
趙青雲終於寫完了最後一行字。他放下筆,嘴角露出一絲疲憊卻滿足的笑容:“三天,三夜,盡力而為,餘下的就看天意了。”
第二場考試為策論,重在考查考生對國家重大事的意見與對策。
天剛矇矇亮,京城的街巷已充滿考生的腳步聲。趙青雲披著一件青袍,步履堅定地走向禮部考場。他的手心微微發汗,但臉上依舊平靜,心中默唸:“策論考察的不僅是學識,更是膽識和見解。”
進入考場後,他注意到氣氛明顯比第一場更加緊張。許多考生低聲交談,神情焦慮,甚至有人抖著手整理書案。趙青雲穩穩坐下,調整呼吸,等待試題揭曉。
進入考場時,趙青雲感覺氣氛較第一場更加緊張。
試題終於揭曉,內容為:“當朝賦稅日重,民生日艱,如何應對?”看到題目,趙青雲心頭一震。他深知賦稅問題早已成為當朝百姓生活的重大桎梏,而其中的根源正是張維平一黨盤剝無度,壓榨地方。他的眉頭緊鎖,陷入